正是初夏时节,相信在江南一带,枇杷正金灿灿地挂满了果园的枝头,等待着人们“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的喜悦情结。
与其他果树不同的是,枇杷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呈四时之雨露精华,所以被人们称作“单独具有四时之气的水果”,为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与杨梅、樱桃一起被称为“初夏果品三姐妹”。
果之冠——枇杷
枇杷,又叫芦桔、芦枝、金丸等,是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植物,高可达10米,花呈白色,有芳香气味,直径在一到两厘米之间。
枇杷果近球形或长圆形,果实表皮呈白色或橙黄色,枇杷果的横截面为呈圆形、纵截面呈倒卵形、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在两到五厘米,果重平均在三十到四十岁克,有的枇杷品种大果实比较大,在70~170g之间。
枇杷之所以成为枇杷,就是因为其叶子像琵琶而得名。
枇杷因其果肉味道鲜美,酸甜适度,柔软多汁,营养物质丰富,也因其各种功效而被誉为“果之冠”。
吃的枇杷,都有哪些功效?
枇杷,原产于我国东南部地区,为我国特产树种,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史,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目前在日本、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印度等已经广为栽培。。
对于枇杷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公元前一世纪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书中记载:“於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杮,亭奈厚朴。”
到了唐代,枇杷就被作为贡品,可食可药。不但可以生吃,而且可以加工成枇杷露、枇杷膏、枇杷酒、枇杷罐头等食品。
枇杷,也为历代文人、画家所钟爱,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大诗人白居易曾赞枇杷:“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枝”,宋代的杨万里在《枇杷》一诗中写到:“大叶耸长耳,一捎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两压低枝重,浆流冰齿寒。长卿今与否?英遗作圆官”。
作为中药,枇杷味甘、酸,性凉,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和胃降逆、抗癌的功效。枇杷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鞣质、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胡萝卜素含量比较高,在水果中位列第三位。
枇杷的药用价值比较高,全身都是宝,其果实、种子、叶、花、根和枇杷蜜均能作药用。
先来说说枇杷叶: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豆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中医认为,枇杷叶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有抗感染、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利胆、调节免疫、镇咳祛痰平喘等功能。
在美国走红的“神秘东方液体”川贝枇杷膏,就是由枇杷叶、川贝母和其他中药组成,主要用于伤风咳嗽、咽喉干痒、声音沙哑等疾病的调理。
枇杷花:
枇杷花,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其不但富含硒、锌、镁、钙、铁等矿物质,含有类黄酮、类胡萝卜素、酚酸类和氨基酸等生物活性成分。
枇杷核:
枇杷核,就是枇杷的种子,含苦杏仁苷、氨基酸、脂肪酸和游离氰氢酸等,性味苦寒平,入肾、肺、肝和脾经。
据日本研究报道,枇杷核含有的扁桃苷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赋活作用。而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枇杷核提取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及肠道正常菌群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枇杷核含有磬甙类物质,与水分解后具有一定的毒性,用作中药材也是经过特殊炮制去掉大部分毒素后才能入药。
枇杷果实:
枇杷果味甘酸性凉,具有清肺、润肺、宁嗽、止咳、主上焦热、润五脏等功效,可治咳嗽、燥热等症。
批把果实可以洗净生吃,但因为性凉,而不能多吃。
清代王孟英在其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多食枇杷湿生痰,脾虚滑泻者忌之。”
也就说,枇杷不能多吃,每天最多生吃300g左右,大果在5个左右即可,脾虚腹泻的不宜食用。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枇杷核有毒,要做药用必须特殊炮制,去掉大部分毒性方可药用。
而生果不能多吃,脾虚痰湿和腹泻的人不建议吃,否则会加重病情。
最后附送两个枇杷食谱——
枇杷酱和枇杷银耳汤的做法
枇杷除了生吃,还有不少食用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1.枇杷酱:
具体做法是把枇杷洗净,去除果皮和果核,用盐水浸泡5分钟。将枇杷果肉用清水冲洗一遍,倒入砂锅,放入少量冰糖和一点清水,用火烧开,改为中火,捣碎枇杷,改为小火熬制,熬至浓稠关火即可。
2.冰镇枇杷银耳汤:
将泡发净的银耳,少量冰糖和水放入锅中煮熬,约半小时时(可根据个人对银耳的嗜好调整熬制的时间),新鲜枇杷洗净后,去皮,去核,切丁。
起锅前,加入切好的枇杷肉丁,煮开后关火。然后放在容器内置于冰箱冷藏,随取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