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问:过了立秋,还会有高温天气吗?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农嫂想也正是很多人想问的,都是被今年的高温给困惑的,今年夏季这个鬼天气热的格外两样,就连农嫂所在的这个平常都要比别的地方气温低上一两度的沿海小城,今年高温和干旱都在榜上有名了,可见今年是有多热。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又把大暑分成三个阶段,既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时间节点,也被统称作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出现在阳历7 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
由于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 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循环使用记日子,所以按照历年计时法算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三伏的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中三伏是一个月,有的年份三伏有四十天。今年的三伏天就是40天,今年的初伏是7月12日到7月21日,中伏是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是8月11日到8月20日,而今年立秋是8月8日,也就是说立秋是在中伏的末端,立秋之后还有一个末伏,还有10多天的时间才会出伏,照着这样推算,立秋后的高温天气很有可能的会在持续一段时间。
自古民间也有着“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的说法,这是老辈农村人流传下来的俗语老话,是千百年来农民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实践的经验,也是他们的智慧结晶。
不过,立秋之后虽然还会有高温天气,但立秋后天气转凉已经是大势所趋,昼夜的温差开始加大,即使白天再热,一早一晚也会有了阵阵的凉意。人们在早、中、晚这个时间气温不稳定的差段上,一定要在自身健康上加强保护意识。夏秋交替的季节多食用一些散发性的食物,少吃一些辛性寒凉的东西。俗话说“冬病夏治”,三伏天也是养生治病的季节,多食用一些散发性的食物,有利于把体内积聚了一年的寒湿之气借着出汗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