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现象概率或达到75%,今冬偏冷还是偏暖?
去年年底前,日本气象厅发布预测,称今年夏秋季海洋区域维持气象中性状态的几率为60%,说明出现拉尼娜事件的概率只有40%。然而,今年夏季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现相对稳定、强度偏强、位置偏西的特点,不但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炎热少雨天气,而且使得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增多,与2019年澳大利亚发生大面积山火时的高温少雨天气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鉴于这种情况,今年7月份,日本气象厅又重新发布了关于拉尼娜事件的预测,将其概率提升到60%,8月份,澳大利亚气象部门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几率调整为70%。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通告,称今年的拉尼娜事件产生几乎已成定局,而且会一直持续整个冬季。

拉尼娜,是以西班牙语“小女孩”命名的一个气象学名词,指代的是赤道附近区域的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持续偏冷的现象,其在温度上的表现正好与我们常提到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都是在太平洋洋流与信风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机理相反,简单地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信风的存在,会使得赤道附近区域的海水从东向西吹离到西太平洋区域,而被吹离的这部分海域,则由下层较冷海水来补充,从而使得海面温度下降,易形成低压中心,继而推动形成热带风暴或者台风天气现象。

那么,假如在一年中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所受到的信风强度较弱,则海面的温度增幅会较大,从而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如果所受到的信风较强,那么低层海水向上混合的作用效果就比较明显,海面温度就会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而产生拉尼娜现象。

在过去很长时间,拉尼娜出现的频次基本上与厄尔尼诺现象保持一致,即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后,拉尼娜会接踵而至,不过近年来这种规律性越为越不稳定,它们之间的交替出现了明显的趋复杂化现象。判断是否出现拉尼娜事件,主要由三个指标来衡量,即海面温度持续增暖指数SST、持续增暖的连续维持时间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当SST的变化区间一直维持在-0.5摄氏度以下、维持时间保持在5个月以上、SOI指标值大于7时,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判定出现了拉尼娜事件。

从近期有关研究机构监测的数据显示,从7月中下旬开始,中太平洋赤道附近的SST指数已经连续低于0摄氏度,呈现渐进式的下降趋势,到8月中下旬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保持在-0.5摄氏度左右,目前已经连续保持了差不多1个月的时间,而且这种持续下降的趋势仍然在加强,表明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逐渐提升,这也是为何世界上主要的气象研究机构逐步提升这个概率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根据塔希提和达尔文港两个监测站地面气压差计算出来的SOI数值,也在呈现逐渐增长趋势,截至目前30天SOI值已经突破了+9.7,虽然呈现的也是比较波动的状态,但是和SST一样,是一种渐进式的变化趋势,同样也说明了拉尼娜事件正在持续酝酿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各种驱动气候变化的因素越来越呈现复杂性的交织性影响,不均匀气候出现的概率日益提升,相应的各种极端气象事件也层出不穷。从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的影响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北方地区冬季偏冷的问题,也就是“冷冬”,2008年那次强烈的拉尼娜事件席卷我国,不但北方地区非常寒冷,就连广大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强降温、冻雨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交通、供电等领域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据我国气象专家介绍,今年受极可能出现的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我国出现“冷冬”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

在这里,大家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全球变暖,一个是“冷冬”。通过科学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已经是目前地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整体趋势,可以说是一个“潮流”,而“冷冬”只是区域性的一种极端气象现象的表现而已,它和夏季极端高温一样,是在越来越不均匀的全球气候模式下,产生的冷热不均问题的集中反映,即使“冷冬”的出现,也不会逆转全球整体升温的趋势。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已经表现出很强的拉尼娜出现的趋势,但差的就是时间,毕竟距离SST持续保持的时间还差几个月的时间,到底最终的影响程度几何,还需要持续的监测和事实作保障,在这个前提下,需要做的就是提前估测预期影响,提前做好相关的应对预案,使得极端气象条件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