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需要看医生吗

更新于:2021-09-26 01:12:43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说起口腔溃疡,很多人并不陌生。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调查显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得过口腔溃疡。有些人会好奇,为什么自己会得溃疡,有人说是经常说脏话的人就会得,也

说起口腔溃疡,很多人并不陌生。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调查显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得过口腔溃疡。有些人会好奇,为什么自己会得溃疡,有人说是经常说脏话的人就会得,也有人说是身体里火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呢?

有的人认为口腔溃疡没什么大不了,忍忍就过去了,那么是不是真的可以“随它去”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今天就来正确认识一下这个疾病---口腔溃疡。

病因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发生口腔溃疡的病因。国内外的专著对于该病的研究结果显示就是“发病机制不明,存在个体差异”,是不是又是很忽悠,医学上真的是有太多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了,特别是皮肤病,粘膜也算是皮肤的近亲,所以也同样的玄乎了。

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治疗,虽然口腔溃疡很常见,但是它的病因寻找和治疗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有很多病也会表现出该病,所以也加大了它的治疗难度。医生们怎么可能任由这个疾病随意发生呢,所以经过学术界大师的潜心研究,还是总结出发生口腔溃疡的几个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消化道的溃疡性疾病);环境因素(劳累、紧张、饮食不当)等。

如果患者比较了解自己,主诉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对因治疗的效果通常比较好。如果没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就要多方考虑,对以后的治疗会有帮助。

分类

其次,我们来认识一下口腔溃疡的分类。最常见的是阿弗他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癌性溃疡。

这几种溃疡,即便是临床医生也不一定就可以通过问诊和查看就能很好的诊断鉴别,有时也是需要通过临床的一些检验方法来进一步明确溃疡的性质的。

阿弗他溃疡

面积比较小,疼痛会比较明显,可自愈,一般不留瘢痕。图1是轻型的,直径小于5mm,一周左右可自愈,愈后无瘢痕;图2是重型的,直径一般大于1cm,会长达 1月愈合,疼痛更加明显,愈后会有瘢痕。

该溃疡的表现为中央凹陷,周围边缘充血,表面覆盖黄色假膜,疼痛明显,有自愈倾向,大部分是良性溃疡,可局部使用散剂或漱口水以及口服药物配合。发作频繁可使用激素类药物,由医生开方。

创伤性溃疡

一般可以找到外伤史,可能为牙齿咬伤,硬物刺伤或化学药物灼伤都有可能引起。由于病因和年龄的不同,创伤性溃疡还有几种分类。

婴幼儿吸吮奶嘴而导致的发生在腭部的叫贝氏口创,发生在舌腹部的 Riga-feda溃疡,还有口腔中残根不拔除可能引起创伤性溃疡,虽然不是每一个创伤性溃疡都会癌变,但长时间溃疡需要通过临床病理检查来排除恶变可能。

癌性溃疡

表现为触摸基地发硬,底部菜花样凸起,无明显疼痛。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口腔溃疡真的是上火吗?

很多人喜欢吃香辣的东西,吃完后口腔里却长起了溃疡,就以为是上火了,于是就喝了很多凉茶,口腔溃疡不久就真的愈合了,所以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和上火有关。真的是这样?

其实,这是口腔溃疡自己恢复了,并不是你吃的凉茶起效了。口腔溃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口腔不卫生、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都可能引发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补充维生素C管用吗?

口腔溃疡发生时,大部分人选择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但往往不见效。

原因是,口腔溃疡缺的不是维生素C,而是维生素B2B族维生素

当身体缺乏维生素B2时,皮肤黏膜就会发生炎症,表现为口角发生白色糜烂、裂口和张口出血,伴有疼痛和烧灼感。

口腔溃疡会癌变吗?

网上传言,口腔溃疡是口腔癌的前兆。在极少数情况下,口腔溃疡可能是恶性疾病的“信号”。

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癌变的报道。

但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警惕:

1、之前没有出现过口腔溃疡而突然发生,并且久久不能愈合,时间超过两个月;

2、溃疡面积逐渐超过黄豆大小,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隆起呈凹凸不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呈颗粒状,摸起来感觉有些硬;

3、疼痛不明显;

4、伴随出现颌面部肿大、淋巴结粘连;

5、用药效果不明显。

此外,有些老人的牙齿像“断壁残垣”,或假牙装得不合适,反复摩擦口腔黏膜,会造成褥疮性溃疡。这些溃疡恶变几率较高,一旦发现,要尽快就诊。

口腔溃疡需要看医生吗?

虽然绝大多数口腔溃疡是良性的,但如果发作时疼痛难忍,或发作频繁,一个月超过两次,或历时较长,超过两个月,或同时出现多个溃疡,且创面大于黄豆大小,却无明显疼痛感等,均应及时就诊。

此外,如果在口腔溃疡后出现生殖器、眼睛的问题,很可能是“口、眼、生殖器三联征”,这是白塞氏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不可忽视。

这些坏习惯加重溃疡

1、晚上加班挑灯夜战

2、餐桌上无辣不欢

3、烟不离手、酒不离口

4、被焦虑左右情绪

5、忽视口腔“外伤”

6、刷牙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