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来问我,“魏医生,我体检发现脑袋里有梗死灶,我平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这个要不要紧,需要治疗吗?”
随着CT和磁共振(MRI)影像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已成为人们在体检或出现头晕、眩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时的常规检查,而在影像报告上常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述。不少中老年患者因其他疾病或症状进行影像检查时,也常常会无意中发现有“梗死灶”。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无力麻木或口齿不清楚等脑梗死的症状,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无症状”或“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无症状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是指患者没有明确的脑卒中的病史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但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了脑梗死灶或脑软化灶,或可能仅仅只有轻微的记忆力下降或行走不稳感,且不易察觉。80%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病灶直径≥3毫米,大多数属于腔隙性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的CT影像(白色箭头)无症状脑梗死患病人群有多少?
无症状脑梗死的患病率是有症状性脑梗死的10倍,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欧美地区的8项大规模人群研究表明,无症状脑梗死的患病率为8%~28%不等,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长1岁,患病率增加0.3%~3.0%。
特殊人群,如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衰竭或心房颤动等疾病的人群中,其患病率更高。一项汇总分析显示,无症状脑梗死患病率在高血压患者为43%,糖尿病患者为38%,心房颤动患者为32%,冠心病患者为32%,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患者为33%,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为23%,抑郁症患者为46%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患病率为51%。
无症状脑梗死有哪些危害?
● 无症状脑梗死早期不会出现症状,但是对大脑的损害是永久的,如果病灶持续增多,会逐渐导致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
● 无症状脑梗死者转化成急性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群(没有无症状脑梗死者)的2~4倍。
● 无症状性脑梗死可增加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达2倍以上。
痴呆如何去识别发现无症状性梗死?
● 如果已经患有无症状性梗死,除非患者碰巧体检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梗死灶,否则可能不会知道自己已经发生脑梗死了。
● 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记忆力下降或行走不稳,自己不易察觉,需要专业的医生通过问诊和量表测试来发现这轻微的脑梗死的迹象。
● 准确来说,无症状性脑梗死往往是通过头颅影像学CT和MRI诊断的,MRI的敏感性高于CT。
无症状脑梗死的MRI影像为什么已经发生脑梗死,但是没有临床症状?
● 梗死灶主要集中于脑非主要功能区,未累及运动或感觉神经纤维传导 ,不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工作。
● 梗死面积比较小,周围正常脑组织可以代偿,即使出现症状亦无特异性,容易忽视。
无症状性脑梗死需要治疗吗?如何治疗?
无症状性脑梗死是需要治疗的,治疗方式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发生的风险。
一、改变生活方式
● 密切注意血压水平,如果血压过高,请控制血压
医生忠告:普通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伴有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最好降至<130/80mmHg。老年人(>65岁)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选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制片、氨氯地平)和RAS阻断剂(普利类、沙坦类)。
● 检测血糖、血脂水平
血糖控制目标值:空腹<7mmol/L,餐后<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3.12mmol/L。脑梗死高危人群建议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mmol/L。
● 如果吸烟饮酒,请戒烟戒酒
● 饮食要健康
医生忠告:① 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
② 以植物油(橄榄油、葵瓜子油)代替动物油。
③多摄入omega-3等不饱和脂肪酸,常见食物有坚果(核桃、松子、杏仁)和深海鱼,对大脑细胞十分有益。
④ 减少饱和脂肪(例如红肉,五花肉,肥肉,蛋糕)、减少盐和糖分摄入。
● 坚持运动锻炼:北美曼哈顿研究显示,增加体力运动可降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是一项重要措施。
医生忠告:成年人(部分高龄和身体因病不适合运动者除外)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30~45min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 保持健康的体重
计算体质指数(BMI),公式:体重(kg)/身高2(m2)。BMI: <18.5 体重不足; 18~24.9 正常; 25~29.9 超重; >30 肥胖。
医生忠告:BMI控制在18~24.9最适宜。
二、 药物治疗
● 无症状性脑梗死药物治疗存在争议。主要是何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何时使用他汀类药物? 尤其是对年龄较轻,没有任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需要如何处理。
● 目前理论上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栓形成,但在无症状性脑梗死方面尚缺乏临床循证的依据支持。
● 确诊无症状性脑梗死后,应立即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史。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肥胖、吸烟饮酒、情绪障碍等),是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的重要措施。
● 对于单一梗死灶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不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 伴有3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性脑梗死者,需给予阿司匹林和他汀治疗。
● 不建议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 一旦发现无症状脑梗死,应尽早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如果存在认知损害,则建议进行认知
功能康复训练并给予神经保护药,比如奥拉西坦、胞磷胆碱。
结语
无症状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虽然早期没有症状,但是可逐渐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也可发展为认知障碍及痴呆,加速老年化衰退过程。
医生忠告:建议年龄≥45岁的人每年复查头颅MRI(没有辐射,对身体没有损害),早期筛查并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降低症状性脑梗死,认知障碍及痴呆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言:以上预防及治疗建议来源参考国家权威指南和个人多年从医经验,大家可以自行查询(见文尾),内容仅供科普之用,涉及到具体用药请大家务必于专科医生(神经内科)就诊,切勿病急乱投医。
参考文献:1、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9
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