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泡脚祛湿排毒

更新于:2022-09-07 17:28:34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三伏天,如何去湿寒三伏天如何排毒祛湿?

三伏天,如何去湿寒

1、多喝姜茶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祛湿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祛湿保健方法,而三伏天正是最适宜喝姜茶的时节。

2、温水泡脚

三伏天一般会天天洗澡,但是却很少有人泡脚。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泡脚就显得更有必要。温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部众多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睡前用40℃温水泡脚,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3、多吃发汗利水的食物

多吃发汗利水的食物,如红豆绿豆、薏米、冬瓜、西瓜、生姜、绿茶花茶等,从皮肤及小便处排出湿气,促进体内代谢运转。也可以喝生姜红糖水、红豆绿豆薏米汤、香菜丝瓜汤、翠衣玉米须汤、绿茶花茶等来达到食疗祛湿的目的。

4、多运动

防湿、祛湿的最佳运动方式是“微动四极”, 也就是轻微的活动四肢,使身体的阳气慢慢的恢复,湿气逐渐散去。不可大运动出大汗,这样气随汗泄,气受伤了,水湿的的代谢受到影响,水湿虽然随着汗液散出一部分,但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

5、拔火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扩展资料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伏天 (节气名称)

三伏天如何排毒祛湿?

一转眼大暑已经过去,中原地区迎来中伏天。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说,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中医认为,此时暑湿之气非常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身体的各种异常也将呈现,如腹泻、呕吐、食欲不佳、湿疹高发、关节酸疼等症状。

专家表示,“湿气通于脾”,健脾祛湿是三伏天养生的重点。

湿气停留在哪里,身体就会以某一种症状表现出来,例如湿气在肝胆,就会出现口干口苦,湿气困脾就会出现舌苔黄腻,胃有湿,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胃脘痛等等

这并不是最可怕的结果,毕竟身体的这些小毛病,大部分人都觉得没有什么。但是湿气还有两个对人最严重的影响:

1,湿气会影响一个人的皮肤,容貌,体型。

一旦被湿气缠身,皮肤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皮肤会油腻,毛孔粗大,暗黄没有光泽,严重者会长斑长痘。

“通俗地讲,体湿是由脾虚造成的,脾虚也就不能使食物的营养物质得到吸收,不能吸收就变成湿浊(废物)蕴结在体内,引发疾病。”

那么暑湿如何祛除呢?

穴位按摩和敷李墨药墨,可化湿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推荐每天揉按丰隆穴、足三里、脾俞穴这三个穴位,或者用李墨药墨,贴于这三个穴位也可以祛寒排湿。

首先饮食调理很重要。

中医认为,夏日食豆胜食肉,所以你可以适当多吃点赤小豆、黑豆、绿豆、扁豆,最好是熬粥食用,尤其是薏苡仁与赤豆、红枣配置成的“苡仁赤豆汤”,是常见的除湿药膳之一。

“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可以远离湿热之邪,还可预防中暑。”

进入中伏后,天气酷热,出汗较多,易耗气伤阴。刘永生说,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