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中秋节为什么要吃鸭子,毛豆和芋艿?
芋艿从土中被刨出来时,通常都是中间的芋艿头被众多芋艿仔围着,江南地区认为这是多子多孙、阖家团圆的象征,在中秋时吃,最为应景。常见的芋艿可以做成葱油芋艿,色泽清淡、味道鲜香。
中秋四宝之一,是毛豆。在老上海人嘴里,芋艿和毛豆都是有生日的,它们的生日就是“八月半”,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
上海人中秋节喝老鸭汤是很早就流传下来的习俗,老鸭养胃生津,是中秋时令的上佳美味。上海本地的老鸭汤是用砂锅将那老鸭小火慢炖,炖得肉酥汤清后加入本地的红梗小芋艿吸去油水,再加入扁尖调出咸鲜味,一家人围桌而坐,中秋意味极浓。
扩展资料:
上海人中秋节其他习俗:
走月亮: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当时上海还是一派水乡景色,中秋之夜,人们纷纷外出赏月,河岸边柳影婆娑,石桥下水中荡漾着皎月的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只见处处游人如织,纷纷争相观赏,当时小东门外还有“石梁夜月”的别致景观,颇有名气,被誉为“沪上八景”之一。
桂花酒:上海人还会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
老上海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毛豆、鸭子和芋头?
关于鸭子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当然秋季吃鸭子对身体颇有裨益。关于芋艿在上海、江浙等地方在中秋节有吃芋艿的习惯。小时候,以前每当一盆芋艿一上饭桌,十个兄弟姐妹就你争我夺的一抢而空。每个人手上拿着一个鸡蛋大小的圆圆芋头,用手撕下那一层层的皮,露出白嫩嫩的芋肉,将一头蘸满糖,一口咬下,满口甜甜酥嫩的口感,简直棒极了!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而且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艿,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关于毛豆在江浙一带中秋节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资料来源: http://www.962360.com/goods-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