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疫情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口罩,如何有效的使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复杂起来,在互连网上,口罩和病毒这两个词汇构成的信息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泛滥、混乱和难以识辩,怎样能系统而简明扼要地介绍医用口罩,同时又要保持通俗易懂让普通大众对医用口罩有个基本的认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口罩和医用口罩常识
1、口罩的分类及医用口罩的辩别
口罩的分类方式很多,有按形状、按材质分类的,也有按配戴方式分类的,从当前的疫情形势和实用的角度看,按功用分类和介绍,可以更好的方便人们对口罩的了解和选择。
(1)口罩的分类
口罩按功能用途大致分为医用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及保暖布口罩三类,医用口罩又可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护理口罩(一次性普通医用口罩)三个小类,在具体分析其技术指标时又称为高、中、低等级。
(2)医用口罩的辩别

2、医用口罩的用途和等级标准
(1)医用口罩的用途
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的百度百科医用口罩词条是这样描述的:“医用口罩多采用一层或者多层非织造布复合制作而成,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喷、纺粘、热风或者针刺等,具有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效用,是一种医疗防护用纺织品。”。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其用途是:(1)抵抗液体(2)过滤颗粒物(3)过滤细菌。
(2)医用口罩的等级标准
根据医用口罩用途的三个指标: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过滤细菌。医用口罩按执行标准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医用防护口罩。执行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防护级别最高,主要配置给从事高危易感染的医护人员,现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都需要配备此类型口罩,因为在工作中需要阻隔病人的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微滴等来达到阻止大部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而采用的防护措施。
医用外科口罩。执行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标准,防护级别中等,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如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防护,具有一定的呼吸防护性能。
医用护理口罩(一次性普通医用口罩)。执行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防护等级最低,适用于一般卫生护理活动人群。如卫生清洁、配液、清扫床单元等。
二、认识病毒和细菌,解析医用口罩过滤效率
要说明医用口罩对病毒细菌的过滤原理,有几个基础知识需要了解,包括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医用口罩的结构、病毒的大小、医用口罩过滤颗粒效率等几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和细菌常识
(1)一般病毒的大小
病毒一般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不同的病毒大小不一样,例如:H1N1病毒分子直径90nm,SARS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在60-220nm,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病毒口蹄疫直径只有10nm,最大的天花病毒约250-300nm,所以说病毒的直径大多位于10-300nm之间。
(2)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是多少?
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的冠状病毒词条描述“冠状病毒直径约80~120nm...平均直径为100nm”,所以可以粗略推断出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100nm左右(有报道在0.06-0.14μm之间),细菌的体积远远大于病毒的体积,一般为病毒的百倍至千倍不等。
(3)细菌和病毒的结构
细菌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所以不依赖任何生物宿主就可以独立生长繁殖,而病毒却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核酸也能有一种,要么是DNA,要么RNA,因为没有产酶系,也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所以无法独立生存,只能利用中间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蛋白质和核酸)。
(4)细菌和病毒治疗上
细菌感染,一般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而抗生素对病毒治疗无效。多数病毒性感染为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疾病,就是病毒感染后,通过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够康复,不需要去积极的治疗,一般多喝水多休息,增强抵抗力就可以了,比如普通感冒或者普通的支原体感染、腮腺炎、水痘等。但有些病毒就必须治疗,严重的病毒,像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治疗上还没有特效药。高度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一种新的病毒会给免疫系统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免疫系统对新病毒没有记忆。这也是为什么严重的病毒治疗比较棘手的原因。

3、医用口罩对病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
对于医用口罩(包括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护理口罩),虽然等级不同,其执行标准规定试验条件都是相同的,即采用氯化钠(NaCl)气溶胶颗粒大小分布应为粒数中值直径(CMD)在0.075μm±0.020μm,相当于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MMAD)(0.24±0.06)μm。
解读:
(1)试验颗粒对象
医用口罩防止空气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而飞沫和气溶胶本质上都是颗粒。所以实验采取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制造出来的氯化钠(NaCl)气溶胶颗粒,来替代生活中的颗粒。
(2)试验颗粒大小
采用了粒数中值直径为0.075μm±0.020μm,其中还有一个相当的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MMAD)(0.24±0.06)μm。为了表达方便,选取前一个标准,在忽略误差情况下,颗粒直径为0.075μm。
为什么是0.075μm而不是其他的颗粒大小,因为这个大小的颗粒是最难过滤的,选这个粒度其提供的过滤效率数据最具有保守性和现实应用的可靠性。
(3)试验对细菌与颗粒的过滤效率
对三种等级的医用口罩过滤效率如下:
医用防护口罩的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1等级≥95%,2等级≥99%,3等级≥99.97%。无论选用哪个等级,医用防护口罩对细菌和对颗粒的过滤都达到了不小于95%的要求。
医用外科口罩的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不小于30%,细菌过滤效率要求不小于95%。美国麻省大学在2016年8月17日出版的研究报告《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cloth facemasks in reducing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中有对颗粒过滤效率达60-90%的报道。
医用护理口罩(一次性普通医用口罩)细菌过滤效率要求不小于95%。其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在新版的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中没有提及,那就意味着过滤效率较差。在百度百科医用口罩词条中描述的“仅对0.3μm直径的气溶胶达到20.0%-25.0%的防护效果...仅限于对粉尘颗粒或气溶胶起到一定的机械阻隔作用",这个描述已不是最新标准,仅作参考。
4、医用口罩对新型冠状病毒过滤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直径100nm左右,而病毒在空气中很少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就是说它绝大多数必须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大于病毒数倍的尘粒,还有可能与细菌、螺旋体等一起以菌团或孢子的形式存在,这样一来计算颗粒的大小,应以载体的大小来衡量了。像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飞沫传播时形成的载体大小,无论采用粒数中值直径计算(0.075μm±0.020μm),还是换算成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可以很有效地防护,采用医用外科口罩过滤效果也不错。
5、更小的病毒颗粒怎么办?
医用口罩过滤颗粒,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颗粒越小就越容易穿过口罩。前面说过,最难过滤的颗粒直径为0.075μm(粒数中值直径),对于小于或大于这个尺度的病毒颗粒或飞沫过滤效率都高于这个参考值。
我们知道医用口罩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层,外层具有防飞沫设计(纺粘无纺布)+中层过滤(熔喷无纺布)+内层吸湿(纺粘无纺布)。
所以如果颗粒过小,则颗粒扩散沉积效应和静电吸引沉积效应就越明显,如果颗粒过大,截留沉积效应和惯性沉积效应就越明显,这样都容易被口罩的中间层或外层所捕捉。

三、N95、KN95和带有呼气阀口罩是怎么回事
N95、KN95只是一种标准,既不是名称也不是分类。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标准的口罩太过于突出,于是人们习惯地称为N95、KN95口罩了。
1、N95和KN95标准及分类
N95和KN95中的N表示不耐油性颗粒,而95就是过滤结果不低于95%,N95口罩遵循的是美国标准,KN95口罩遵循的是中国标准,其实两者防护级别相当,在测试中,95型可以隔阻直径0.075μm的微粒,其过滤细菌和病毒的成功率都在95%以上。新型冠状病毒直径100nm左右,加上是气溶胶和飞沫传染,其体积直径远大于这个数值。所以理论上都是可以用来防流感病毒的,故而在发生疫情时均可认为是标准的防护口罩。
需要了解的是,无论N95还是KN95口罩,也分为医用型和非医用型两种,在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中对于高风险暴露人员的防护建议中写道“医用防护口罩短缺时,可选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颗粒物防护口罩替代“,这个防护口罩就是指医用的。
我们知道前一段被质疑的湖北红会有一批KN95口罩,当时说不能用于一线医护人员防护,如果确认属实的话,那么这批KN95口罩中就属于非医用口罩。

2、普通民众与N95、KN95口罩
如果非要选95标准的口罩,无论医用或是非医用皆可为普通大众使用,但为了节省资源,95型的防护型的口罩建议留一线的防疫人员。
但95标准的医用和非医用的有何区别呢?
医用类型KN95/N95口罩外表面经过疏水处理,在GB19083-2010和YY0469-2011的医用外科口罩清楚提出了“合成血液穿透”、“表面抗湿性”的参数指标担出更要严格的要求,即要求液体在口罩表面无法浸透,医护人员碰触到酒精、血液时能起到阻挡保护作用;而非医用类型的KN95/N95口罩则不会经过这一特殊处理。而对于非医护的普通群体来说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完全用心使用。
但有一个例外,KN95/N95口罩分为带有呼吸阀和无呼吸阀的。如果在有病毒的环境里,尽量不要选取带有呼吸阀。

四、如何根据环境和人群选用医用口罩
我们通过对医用口罩的三个等级的认识,再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大小、传播途径等特点,就能大致知道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选用不同等级的医用口罩了。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中,根据暴露成程一般把人员分为五个等级,并提出了配备口罩分类等级的指导建议,其简要如下,更为详细的人员说明等请自行查询此技术指引文件。
1、高风险暴露人员
防护建议:使用医用防护口罩。
2、较高风险暴露人员
防护建议: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3、中等风险暴露人员
防护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较低风险暴露人员
防护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
5、低风险暴露人员
防护建议: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也可不佩戴口罩。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可视情选用。
五、如何辩别真假医用口罩
辩别医用口罩的真假是一项技术活,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不容易做到。
1、尽量到大型有口碑的药店购买。
2、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
根据口罩外包装上的相关信息,如批号注册证编号或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查询相关信息。
3、如果是买到盒装3M N95/KN95系列口罩
可以在3M中国有限公司的“3M乐享生活”公众号口罩查防伪中进行扫码查询,或者手工输入16位防伪码进行查询。
六、如何延长医用口罩的使用时间
医用口罩都是不主张重复使用的,但是在当前防疫情况下,很多人一罩难求,我们在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一次性的医用护理口罩,是否可以重复使用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建议:“普通居民在风险比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后都应该放在房间比较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另外,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会使防护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喷洒的方式去给口罩消毒。”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六、使用事项 (一)口罩更换 (二)口罩保存、清洗和消毒。”中有更加具体详尽的说明。
总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根据工作环境选用医用口罩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此次疫情,使我们对医用口罩的分类、功能、过滤原理等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对细菌、病毒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对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相信你可以轻松的选择医用口罩了。

参照资料:
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
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