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接受除妈妈以外的带养人呢

更新于:2021-07-29 09:17:29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我也是一直一个人带孩子,每周末带去爷爷奶奶家玩两天,一个人带孩子,孩子会更容易黏妈妈,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其次,一岁半的孩子的分离焦虑正是很强烈的时候,离不开妈妈,拒绝和妈妈以

我也是一直一个人带孩子,每周末带去爷爷奶奶家玩两天,一个人带孩子,孩子会更容易黏妈妈,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其次,一岁半的孩子的分离焦虑正是很强烈的时候,离不开妈妈,拒绝和妈妈以外的不熟悉的人相处。

如何让孩子接受除妈妈以外的带养人呢

1.让其他带养人提前介入

一定不要突然把孩子带走!妈妈是孩子最亲最信任的人,宝宝从生下来到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妈妈并不是一体的,而是分开的两个独立的个体,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所以,妈妈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是否是良好的很重要。

如果妈妈需要让爷爷奶奶带养孩子,就需要提前让他们介入到宝宝的生活当中,而不是妈妈周三准备上班,周二才把宝宝送到爷爷奶奶家,对于孩子来说,这太突然了,他们并不能理解这种“血缘关系”,只要是不常见面,爷爷奶奶也是“不熟悉的人”,离开妈妈,被不熟悉的人带着,宝宝当然排斥反抗了。

提前介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帮助宝宝熟悉其他人的面孔和存在。

2.一步步尝试短暂分离

如果要让宝宝平稳的度过分离焦虑期,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短暂分离,然后再一次次团聚,让宝宝逐渐明白,妈妈离开以后一定会回来,没什么可怕的。

所以,可以这样做:

先让爷爷奶奶隔三差五的来妈妈和宝宝家玩,和宝宝慢慢熟络起来,或者妈妈带孩子每周都去爷爷奶奶家打卡报道,让孩子熟悉新环境。

等孩子和爷爷奶奶熟悉了,能开始互动了,妈妈尝试着离开一小段时间,比如离开10分钟,下楼转一圈再回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偷偷摸摸离开,而是正大光明的和宝宝打招呼说妈妈下楼买个东西,马上就回来,然后果断关门,毫无例外,宝宝肯定会哭,但是,这个“分离的阵痛”是必须的要经历的,妈妈回家以后记得第一时间热情拥抱宝宝,告诉宝宝妈妈回来了。

妈妈每天下楼遛弯一次,等到宝宝已经习惯了妈妈出门了,不哭了,就可以拉长时间了,出去半小时,一小时,一下午,一天,渐渐的,宝宝就适应了。

3.爷爷奶奶的带养方式很重要

如果爷爷奶奶没有带过宝宝,势必不知道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一系列事情,而宝宝已经习惯了和妈妈的默契,如果突然换了带养方式,宝宝的秩序感被打破,就会感到恐惧,不理解甚至是伤心。

所以,提前介入的重要意义这时就体现出来了,爷爷奶奶需要熟悉并配合宝宝,包括: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吃什么、穿什么、喜欢的书是什么、喜欢玩什么、性格、语言表达、其他生活规律以及妈妈的带养风格。

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熟悉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4.妈妈要提高陪伴质量

如果爷爷奶奶顺利的接管孩子了,妈妈就更需要注意陪伴质量了,多和宝宝互动做游戏,抱抱亲亲,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爱他的,这样他才会更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以后社交能力的重要情感基础。

5.经常玩躲猫猫游戏

每个宝宝都特别喜欢躲猫猫游戏,这个游戏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度过分离焦虑期,所以,妈妈、爷爷奶奶要多和孩子玩躲猫猫,孩子玩开心了,就愿意经常和爷爷奶奶玩了。

渐渐分离其实对妈妈和孩子都是一种挑战,有时候,妈妈也离不开宝宝呢,双方都需要有耐心,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