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年份伏天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呢

更新于:2021-08-09 23:38:25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我明白提问者的意思啦,觉得今年2020年立秋在8月7日,二伏(中伏)要到8月14日才结束,三伏(末伏)是从8月15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所以感觉立秋后不止有一伏10天,而是从8月7日到8月24日算

我明白提问者的意思啦,觉得今年2020年立秋在8月7日,二伏(中伏)要到8月14日才结束,三伏(末伏)是从8月15日开始到8月24日结束。所以感觉立秋后不止有一伏10天,而是从8月7日到8月24日算,长达18天呢,快20天了,差不多是两个伏天时间了,不是说好的“秋后有一伏”吗?怎么是两个伏天呢?是不是矛盾了?

其实这这正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十天也好,二十天也罢(20天里也包括一个10天),至少是有一伏的,要这样理解。

为什么有的年份伏天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呢?说实话,现在的三伏天算法已经不是古时候意义上的三伏天,为了和公元纪年相适应,把三伏天的计算方法改动了一下。改动的不是头伏计算方法,而是伏天的天数。举个例子,阳历里是没有闰月的,但阴历就有,今年就是闰四月,如果不闰月的话,阳历和阴历就赶在一块了,为了避免混淆,在阴历上采用了闰月的方法。伏天有40天的,可以看成是“闰伏”。如果不这样操作的话,夏至三庚数头伏,第一个庚日出现得早,头伏也就早,如果都是伏天30天的话,每年的立秋日期都是固定的,都在8月7、8、9日三天里,立秋有可能在末伏中间或者末伏之尾了,秋后加一伏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就要一个加长版的“三伏天”来相匹配。

另外,30天的三伏,立秋一定是在中伏最后一天或者末伏第一天,不信,你们可以把近几年的日历查看一下。

那30天的伏天和40天的伏天有什么规律吗?是随便定的吗?

历法是严格按照太阳运行位置计算出来的,哪能随随便便定呢?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 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入头伏”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是头伏第一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 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如果你嫌麻烦,还有一种纯数字的计算方法,记住这几个数字,算出来的结果也能看出三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

用0.2422乘以公元年份数,再加上2.04,如果年份数是奇数,再加上5,年份数是偶数就不要加5了,结果的个位数如果大于5,中伏是10天,否则中伏就是40天。

我们以今年2020年为例: 0.2422*2020=491.284,2020年份数是偶数,不用加5,结果的个位数是1,不大于5,今年的中伏有20天,三伏共40天。不信,你们可以再算算其他的年份,不准,来找我,我来算。

大家还比较关心,今年的天气会不会出现“秋老虎”?

立秋是季节变化的一个节点,只能说暑气由顶点慢慢下滑,虽然一天的温度总体来说还是暑热难耐,但早晚气温开始慢慢降低了,不想头伏中伏那么难熬。随着时间慢慢变化,太阳位置偏离地球相对越来越远,温度慢慢变凉,秋高气爽的天气来了。

但秋后加一伏,也不是没道理。这时副热带高压在北方仍占主导地位,北方冷涡气团无力南下,那么热的时间就长温度也越高。反之则短。

我们再来说说“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得哭”这句话有道理吗?从表面上看,有几分道理,但经不起推敲。用气象科学来解释的话,副热带高压盘踞时间越长,北方冷气团越弱,温度就越高,和秋包伏、伏包秋一点关系也没有。另外一个还有厄尔尼若现象和台风次数有关。比如当前我们黄淮皖北地区,厄尔尼若现象和副热带高压比较强,但北方冷涡气团也比较强,两者在黄淮地区皖北一带反复交汇,前后位移不大,降雨量较多,即使中伏最热的时候才30度,和往年三十七八度的温度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秋后加一伏是有道理的。不管伏天有30天还是40天,至少得有一伏。“三伏未尽秋来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