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

更新于:2021-08-30 04:09:22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一年有24个节气,代表着天气冷热的变化,冬至是第22个节气,到了冬至,冬季算是过了一半,冬至天气还不够冷的,后续的冬季里或者开春那段时间会偏冷,这不奇怪,也就是说老话说的“冬至在月

一年有24个节气,代表着天气冷热的变化,冬至是第22个节气,到了冬至,冬季算是过了一半,冬至天气还不够冷的,后续的冬季里或者开春那段时间会偏冷,这不奇怪,也就是说老话说的“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就具体来说说:

一、如何理解“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

冬至时节一般是在公历12月下旬的21或者22号,对应的农历是在11月,而不同的年份,冬至时节是在11月的月初、月中还是月尾出现,也不同;正月指的是农历一月份,那冬至在月尾,跟来年正月寒冷有什么关系呢?

1、冬至在月尾,冷冬来得晚,正月进入春季

冬至到了,意味着冬天过了一半,而受前期天气影响,尽管冬天代表天冷季节,但冬至了,天气变得还不够冷,这不奇怪,但冬季里天气变化有冷有热交替变化,前半冬不冷,后半冬一般会有段时间变冷明显,不然也不会有小寒、大寒之说了,而民间还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的俗语说法呢。

冬至出现在月尾即农历11月下旬的话,说明冬季天冷来得比较晚,而大寒节气之后接着就到了新的一年的立春、雨水时节,那时候也是降雨多的时段,那时候一般是在正月里,尽管开春一般意味着天气开始转暖,但因为之前寒冬来得迟,正月里尽管按照公历的说法算是在春天里,但天气转暖不够稳定,加上降雨影响降温,还是会出现倒春寒,天气显得偏冷,即“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

2、当地近2年冬至、正月天气情况

就拿乡居小菜生活的南方近2年天气来说吧,前年2018年冬至是在月中,当时天气可热了,穿着短袖呢,然后2019年2月份过春节即正月里,当时开车回去娘家拜年,热得可以穿着短袖呢,后面天气逐渐冷,到我回来时就大变天,变冷很多,要穿棉衣了;而去年2019年的冬至是在月尾,天气也是冷得晚、长时间不降雨,到2020年1月份过除夕、

春节时,终于下大雨(有些地方下冰雹呢)、大降温,一下子冷了起来;而今年冬至是在月初,今年相对来说,冬天冷得比较早,在秋季10月里都能感觉到天气相对以前明显的冷凉些,而今天冬至虽然相对前几天升温点了,现在是下午,最高温15度这样,但在家里还是感觉冷;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触呢?

二、“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对生活及农业有影响,要怎么做?

1、对生活

“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这样的天气变动,对生活及农业有一定的影响,先来说说生活方面吧,冬至在月尾,冷冬来得晚,这样的天气早晚温差大,白天稍暖,早晚还是比较显冷凉的,因此吃的方面不要吃冷的,以免冷着肠胃,穿的方面出门要带些薄外套,这样午间不冷,可以脱掉厚外套,穿薄外套,不然一直穿着厚外套出汗湿湿的,到时候冷着后背容易着凉影响身子。

2、对农业

冷冬来得晚,天晴、不降雨(偶有降雨的话一般是小雨,不明显湿润大地)农户收回来的晚稻、木薯等农作物好晒干、不用那么担心腐烂发霉;收了农作物的地里剩下秸秆、杂草,而天气不够冷,那些杂草等杂物容易成为害虫越冬的有利遮挡物,因此,冬季里得空就清理地里的秸秆杂草等杂物,之后深耕地晒土,把土壤表层的害虫及虫卵埋到土壤深处,经过长时间自然晾晒,深耕的土层比较疏松,到来年开春降雨了土层吸水,土壤变得更松软,再翻耕下就可以种地了;而地里种植豌豆、马铃薯、油菜等冬季农作物的,要注意天暖害虫多,防治害虫,必要时喷药降低损失。

当然了,寒冷在正月里,开春后播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子发芽、长苗容易受倒春寒影响,严重的话需要补种多,因此,要看情况迟点再播种,先准备好农家肥、种子等物;急着播种的,那就要做好御寒保暖措施,一般是覆盖塑料地膜或者干稻草等物。

总结:综合以上分析,老话说的“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天气变化对生活、农业的影响,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针对天气变化来调整生活做法、加强田地及农作物种植管理,降低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