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保质期似乎是我们
评判食物能不能吃的标准之一
就像我们平时在超市买东西
第一反应是先看看它的保质期
就连在江苏溧阳的春秋古墓里
发现一罐保存了2500多年的鸡蛋
大部分网友关心的问题竟然也是
这鸡蛋还能吃吗,过期了吧
过期2500多年的鸡蛋不能吃
那过期一天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呢
没过期的食物是不是一定安全呢
别急,我们这就来一探究竟
什么是食品保质期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GB7718-2011,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例如0℃~4℃)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简单来说,保质期是指食品的最佳食用期,就是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贮藏条件下,保持食品优良品质的一个期限。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限,食品不会“坏”。
这里的“不会坏”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食品的品质不变,在保质期内,食品的外观、口感、风味等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另一方面是保证食品安全性,在保质期内,正常的储存方式可以保证食品不会腐败变质。
保质期不是唯一标准
关于保质期的概念大家可能都注意在日期上,很多时候都忽视了保质期的第二个关键要素:贮存条件。
《中国教育报》提到,食品保质期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为贮存条件,二为期限,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贮存条件必须在食品标签中标注,通常包括常温、避光保存、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等。如果产品存放条件不符合规定,食品的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会提前变质。
所以购物时,保质期限不是唯一标准,还要注意贮存条件才是完整的保质期。
保质期不是分界线
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保质期之内就可以放心吃,但是即使没有过期的食物,也不一定会绝对安全。
事实上,食物的变质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食品保质期更不是有毒或有害的分界线。
食物里的各种成分或者其中滋生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在保质期之前好好的;一过保质期突然就变质。所以,这里可以解答上文提出的问题了:过期一天的食物能不能吃呢?没过期的食物是不是一定安全呢?
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一定已经变质,不能食用;在保质期内的食物,也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过早变质。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
而奶粉一类含水量不高的食品,在刚超过保质期时没有发生明显变质,没有产生特殊味道,有些也可以吃。不过具体情况要靠自己辨别,一切以健康为上。
保质期可适当延长
生活中很多食物可以通过特定的储存手段使保质期延长。比如,标明“贮存条件为室温、保质期为1个月”的食品,放到冷藏室可能3个月都不会坏。这是因为温度降低延长了保质期。生活中,我们把一些吃不完的蔬菜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保鲜储藏,适当延长保质期。
而在果蔬汁中加些柠檬汁,不仅可以平衡口感,也可以让果蔬汁的存放时间变长。这是因为酸度会影响细菌生长速率,且酸度越高,微生物就越难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些食物过期后还能食用,但为了保证营养和风味,还是要适量购买食物,并在保质期内吃完。
保质期的小结
综上
过期的食物不一定不能吃
保质期内的也不是绝对安全
保质期是判断食物能不能吃
一个好用但不全面的指标
所以生活中除了看保质期外
也要多留心食品的实际状态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