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更新于:2021-09-05 13:58:58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包括四项原则: 季节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降水量的变化(雨水、谷雨、白露.......)物候现象或农活的更替(惊蛰

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包括四项原则:

季节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降水量的变化(雨水、谷雨、白露.......)物候现象或农活的更替(惊蛰、小满、芒种......)

中国人,将大自然的时序看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中国是农业国家,80%以上的人口是在农村中生活的。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去秋来的更迭,影响着我们农耕的条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的祖先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发明创造了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地面气候演变次序,而总结出来的,用以表示一年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早在2700多年前,古人用一根固定长度直立的杆子,观测太阳照射下,投在地上的杆影长度来测量太阳光照的变化。

白天用圭表测日影,夜晚通过观测星象变化,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定节气。

一年中杆影最长的一天叫作“日短至”,又叫“冬至”;

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叫作“日长至”,又叫“夏至”。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陆续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还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吕氏春秋》中出现了“始雨水”、“桃始华”和冷暖降水有关的自然物候现象的记录。

最后,慢慢演化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32年,《淮南子》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按先后顺序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年度是太阳年,岁实一年为365.1日;太阴年,一月朔策29.5日,十二月份加起来,比太阳年短些。

于是,阴阳合历,兼顾了一年季节的安排,又以满月时当作“月半”,以月光还没出现当作每个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不见当作这个月的最后一天。

于是,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

阴历每个月有二个气: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

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

节,就是月初的;气,就是月中以后的。

十二个节分别是: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个气分别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另外,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一词便是出于此。

同时,人们还总结了有规律的冷暖干湿气候现象,比如:三伏、九九、梅雨.....等杂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节气的不足。

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