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莴笋烂根病害的原因

更新于:2021-09-09 00:22:02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2019年冬季是一个暖冬,而2020年春季雨水较多,温度时高时低,本身对莴笋的生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加上新型肺炎的管控,农民也不能下地干活,田间得不到合理的管控,从而加快了病害的发生

2019年冬季是一个暖冬,而2020年春季雨水较多,温度时高时低,本身对莴笋的生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加上新型肺炎的管控,农民也不能下地干活,田间得不到合理的管控,从而加快了病害的发生。

一、引起莴笋烂根病害的原因

1、雨水过多

今年年后雨水特别多,大部分地区一周至少有4天是阴雨天气,在我们恩施地区还出现了几次异常天气,冰雹、雨雪都是毫无征兆。而雨水过多,田地容易形成积水,促使莴笋根部长时间浸泡,最终引起烂根。

2、温度异常

开春以后,温度时高时低,有些岁月温差跳跃弧度达到10℃以上,莴笋植株生长收到抑制,造成养分供应不足,植株抗性下降,最终引起莴笋各种病虫害发生。

3、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是莴笋种植过程中非常致命的问题,莴笋根系较浅,一旦出现土壤板结,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就无法正常补给,最终造成植株抗性下降出现烂根死亡。

4、重茬连作

莴笋种植要减少与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马铃薯等重茬,更要避免同一块地连续种植,如果不注重,就容易引起病害的高发。

5、种子问题

种子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个是种子本身不够优良,容易感染病虫害;另外就是播种前没有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自身携带病菌,最终易出现根系腐烂。

6、用肥不当

莴笋的种植过程中,需肥量比较大,而不合理施肥,特别是氮肥过量追施,造成植株徒长或旺长时,容易引起病害高发。

7、管理缺失

莴笋种植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雨后不及时排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性不良,也容易引起病虫害的高发。

二、莴笋灰霉病

莴笋灰霉病是莴笋非常常见的病害,而且危害性非常大。春季零上低温、阴雨连连危害更加严重。

1、莴苣灰霉病危害特点

莴笋灰霉病主要危害茎部和叶部。发病时沿叶柄向前扩展,形成深褐色斑,叶片出现黄化枯死、茎部腐烂,严重时植株死亡,严重降低莴笋的品质和产量。潮湿时病部表面上产生灰色霉层。

2、莴苣灰霉病防治方法

①、生态防治方法:保护地种植时,我们可以采用提高夜晚温度、降低白天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长等措施来降低保护地的湿度,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露地种植在雨后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以起到降湿作用。 ②、农业防治方法:莴笋生长周期要合理控水,在浇水时宜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浇水过多,以防湿度过大;发现病害时及时摘除病叶或病株,带离田间并集中烧掉或深埋。 ③、药剂防治方法:田间一旦发现零星病叶,在摘除病株、病叶的同时,要立即开始喷洒农药。一般可用1000~2000倍液的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低毒)进行喷施,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我们也可以用 异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低毒)按照每亩80~160克进行喷施,也是起到保护和治疗的作用;还可以用25%啶菌恶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施。 在用药上尽量多重药物交替使用,两次施药间隔时间在7~10天左右,可连续喷3~4次。

三、莴笋菌核病

此病害菌核在干燥土壤中存活时间可达3年以上,水中存活可达1个月。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一般温度在20℃左右,湿度在85%以上发病率高;莴笋根茎膨大期到采收期发病率高。在我们恩施地区,春季3~5月高发,秋季10~12月高发。雨水过多、连续种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地块发病较重。栽培时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氮肥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1、莴苣菌核病危害特点

莴笋菌核病主要为害茎基部。茎染病,植株靠近地面部分先受害,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水渍状,中期呈软腐状,病部还密生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菌核。发病叶片变黄萎蔫,发病严重的植株最终腐烂死亡。

2、莴笋菌核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品种,保证植株具有一定的抗病、耐病能力,减少植株发病率。 ②、种子采收要防止菌核和病株残屑混入,收获时避免病株采收,收后清除种子内混杂菌核。播种前再次用10%的食盐水漂种,汰除异常种子,再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③、保护地种植,特别是夏季高温时,可在保护地内灌水后覆盖地膜,闭棚升温几日,利用高温杀死菌核。 ④、发病地块可以和禾叶类、水生蔬菜类进行轮作1~2年,减少田间病原菌。 ⑤、及时拔除田间病株,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并在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使病残体能够腐烂分解,减少田间病原菌。 ⑥、发病初期可以进行药物防治,一般可以采用300~400倍液的40%多·福可湿性粉剂(低毒)进行喷雾,注意喷药要均匀,发病初期有非常不错的治疗作用,也可以每亩用100~150毫升的36%多·酮悬浮剂(低毒)兑50公斤的水进行喷施,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还可以用43%戊唑醇悬浮剂4000-60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雾防治2~3次。

四、莴笋根腐病

病菌一般在土土壤中越冬,借雨水飞溅、水流及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温度在27~30℃时、雨水平凡时易发病,连作地块、低洼积水地块,闷热、湿度大的地块发病较重。

1、莴笋根腐病危害特点

根腐病主要为莴笋肉质茎或根茎部。发病初期,肉质茎呈深绿色不规则水浸状斑,随着病情加重后变褐色,最后软化腐败。根茎病部呈浅褐色,逐渐软化腐败,病情严重时根髓或结球内都会病变。

2、莴笋根腐病防控方法

①、避免重茬,多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秋冬季要及早深耕细作,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使莴笋易感染期避开高温和雨季。 ②、种植过程中避免大水漫灌,病害流行期要控制浇水频率和浇水量。 ③、底肥多用有机肥,少用化学肥,施肥时一定要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④、病害初发时,对病株要进行拔除深埋或烧毁,莴笋采收后要及时对田间进行彻底清理病残体,随之进行土壤深翻。 ⑤、发病初期还可以采用农药治理,一般可以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低毒)进行喷雾或弥雾,每亩用用量为100~125克左右,使用此药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可以采用 20%噻唑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12%松酯酸铜乳油600~8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以用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3000倍液;发病期内应该多种药物交替使用,一般用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总结:莴笋种植过程出现根茎多半是因为外界因素造成植株出现病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种植过程中,从选种到采收都要合理把控每个细节,只有科学合理的种植,才能有效提高种植品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