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也叫莴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具体传入国内的时间,目前主流的说法是汉代,依据是东晋时期的葛洪所著的《肘后方》。由此可见,莴笋在国内人工栽培的时间很久远了,不下2000年。所以,针对莴笋根部腐烂的问题,依靠古代至今积累下来的丰富种植经验,弄清楚它并不是难事。
莴笋以肉质嫩茎为食,根部腐烂会影响到地上茎,影响食用价值,甚至失去商品性能,给于大规模种植的农户带来经济损失。所以,对莴笋根部腐烂的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
◆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莴笋烂根
莴笋种植最害怕的是遭遇持续的阴雨天气,素有"江南菜香"的江西乐平市于2015年的时候就因此带来了经济损失,莴笋大面积烂根,这让菜农们倍感失落。 持续的阴雨天气,带来低温、高湿、缺乏光照的不利环境,并出现湿渍害,根部呼吸受阻,不仅导致莴笋生长缓慢,更是会诱发根部腐烂的问题。
对此,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㈠及时清沟排渍,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及时追肥,促进莴笋恢复生长。
㈡建设蔬菜大棚,以遮挡雨水进入菜地,避免土壤湿度过高。同时,还可以调节温度,以满足莴笋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2~20℃。
㈢根据莴笋烂根的程度采取补救措施。莴笋根部腐烂,如果是主根腐烂,恢复非常困难,就没有必要去补救了,可拔掉了。如果主根没有烂,仅是须根有问题,那么还可以挽救,采取措施促进新根长出。建议通过适当施入磷钾肥和钙肥来达到目的。
◆使用了不合格的农药导致莴笋烂根
莴笋在种植管理的过程之中,也会遭遇各类的病虫害,比如主要的病害有白粉病、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等,还有蚜虫、烟粉虱、小菜蛾等常见虫害。
遇到病虫害,菜农不可能无动于衷,任由其情况恶化,而是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喷施农药是当下防治病虫害的主流方法。 喷施农药要达到效果,就必须要做好两点,一是,选对农药;二是,正确使用。
其中,第一点做不到位,就容易造成莴笋根本腐烂的后果。类似的事情也曾经在余山发生过,19亩莴笋的种植户购买了3种不合格的农药,喷施之后不久便出现了烂根的现象。 对此,莴笋种植户应当在农药的选择上仔细谨慎,避免不合格农药导致莴笋烂根问题发生。建议如下:
㈠根据莴笋病虫害的防治对象,选用对口农药,合适的农药类型或者剂型。
㈡查看农药的"三证号",包括登记证号,用LS+编号或者PD+编号表示;农药生产许可证号,用XK+编号或者HNP+编号表示;农药产品标准号,用GBXX(国标)、HBXX(行标)、Q/XXX(企标)表示。
㈢查看农药三证是否齐全,并登录中国农药信息网进行核对。
㈣查看农药生产厂家以及联系地址,正规厂家都规范负责,会在产品的标签上写上详细的厂家名称、地址、邮政编码以及联系电话等。如果发现农药标签上没有这些信息,则要谨慎购买。
㈤查看农药外观包装,正规合格的农药包括应该是完整,瓶盖紧密。再看农药标签,应该是完整无损、图文规范和清晰的。最后查看农药本身,粉剂的应该是疏松粉末,没有结块的;而乳剂应该是无悬浮物,没有沉淀物的。
◆感染软腐病导致莴苣根部腐烂
软腐病,又称为水烂,是莴苣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根茎部或者肉质茎。受害的根茎部,先变为浅褐色,并逐渐的软化腐败,随着病情加重,可导致根髓部位腐烂。受害的肉质茎,发病初期呈现水浸状斑,颜色变得深绿,再变为褐色,然后迅速腐化。
㈠莴笋软腐病发病原因
莴笋软腐病是感染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所致。该病菌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之中越冬,到了第二年,随着温度的上升(发病最适宜温度在25~30℃),雨水增多,病菌开始活动起来,并借助雨水飞溅、水流以及昆虫活动等媒介进行传播浸染,主要通过伤口侵入莴笋。
㈡莴笋软腐病重灾区
连作田块、低洼易积水的地方以及高温高湿的地块。这些地方能够提供最适合病菌生长的环境,所以往往发病较重,属于重灾区。
㈢莴笋软腐病发病期
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为流行期。
㈣莴笋软腐病的防治措施
①实行轮作制度。莴笋属于十字花科作物,可与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茄科植物或者黄瓜、丝瓜和甜瓜等葫芦科植物交替轮作2~3年。
②重灾区的防治。对于低洼地带和高温高湿易发病的地块,建议采取:
一是,雨季要及时排水,避免积涝,并在雨后天晴之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等肥料,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二是,修剪老叶、弱叶,增强通风透光性,以降低湿度;
三是,在进入病害流行期,也就是每年的10~11月份,控制浇水。
③增施肥料,增强莴笋植株抗病能力。当莴笋植株高达30CM的时候,可以每亩施入60斤的氮磷钾复合肥,再搭配施入80斤生物菌肥以及60斤左右的磷酸二氢钾。先是把所有的肥料充分均匀混合之后,撒施在莴笋植株根部周围的土壤之中,再覆盖一层8~10CM厚的泥土即可。
④莴笋软腐病发病初期的治疗措施。在发病初期,建议喷施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者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每隔一个星期或者10天就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需要提醒两点,一是农药选择要谨慎,选购正规的合格的产品;二是,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进行,而且只喷射近莴笋底部的部分即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莴笋烂根主要是持续阴雨天气、使用不合格的农药以及软腐病这三大因素导致的。具体的解决方法,我们也给出了建议。除了烂根之外,莴笋还有烂尖、烂叶、烂茎等问题,也需要种植户多加注意。
◆莴笋烂尖、烂叶、烂茎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㈠莴笋烂尖,就是莴笋顶部新长出来的叶子变得焦枯,原因主要是缺钙造成的。所以,解决的方法应该及时补钙。
①莴笋出现烂尖的问题之后,建议控制氮钾肥使用量。因为氮钾肥过多容易与钙产生拮抗,影响到莴笋对该钙的吸收和运转。
②采取叶面喷施补钙的方法,就是选用浓度在0.1%~0.2%的过磷酸钙兑水喷施叶面,每隔半个月就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即可。
③预防莴笋缺钙的方法,与其缺了再补钙,还不如提前预防,避免损失。建议在施用基肥的时候,每亩搭配施入60~90斤的过磷酸钙。
㈡莴笋烂叶,很有可能是叶焦病(细菌叶缘坏死病)导致的。该病害发病率在50%~80%之间,可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受害的莴笋,发病初期,先是在嫩叶尖部呈水渍状,退绿变软,卷曲,叶脉也坏死变黑。随着病程深入,叶子外侧或者新长出叶子边缘变褐色坏死,叶肉褶皱,叶片不舒展,不发棵。
①病因,主要是低温高湿的气候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田间透风透光性差导致的。
②防治措施
一是,搭建大棚,调节好莴笋生长温度,确保白天温度不高于18℃,夜间控制在10℃上下;
二是,合理使用氮肥,补施钙肥,避免氮肥过量;
三是,确保莴笋根部湿度不宜过大,雨季排水,平时浇灌适量。同时,去掉老弱病残叶子,增强菜地通风、透光性;四是,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施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一个星期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㈢莴笋烂茎,主要是由于茎腐病造成的,病菌隐藏在残体上顺利越冬之后,通过灌溉和耕作进行传播。通常,高温高湿,容易积水的地方最容易发病,而且容易形成重灾区。
①莴苣茎腐病的症状。
受害的莴苣,先是从茎基部叶柄处开始发病,出现褐色坏死的病斑,随后扩展到整个叶柄,并漏出深褐色的汁液,叶片也跟着腐烂。随着病程深入,茎部也遭受病害,变褐色,腐烂掉了。
②莴苣茎腐病的防治措施
一是,在前茬采收之后,清除病残体,尽可能减少病菌源;
二是,种植之前,翻耕土地,彻底清园,通过阳光暴晒杀菌消毒或者施入消毒剂,帮助土壤杀菌;
三是,实行轮作制度,与水稻轮作;
四是,勤于巡园,对低洼地带或者高温高湿地块进行处理,排水或者增强通风透光性;四是,发现受害的植株,可立即拔除处理掉。
通过以上对莴笋烂根、烂叶、烂尖和烂茎四个问题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共同之处,诱发腐烂问题的原因根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以及越冬的病菌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提醒种植户在种植莴笋的过程之中,就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免带来了损失才想着弥补,为迟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