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肠息肉是常见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绝大多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摘除得到痊愈,部分肠息肉可能会发生癌变,需要进行腹腔镜下切除,不过定期做肠镜检查,可早发现早切除肠息肉,能有效避免其癌变。

一、肠息肉切除后饮食需注意什么?
一般来说,内镜医生会根据息肉大小、数量、形态等做一个初步判断,看是直接钳除,还是择期切除,同时也会告知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是否要禁食,以及吃几天半流质食物,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适等等,具体遵医嘱进行即可。
肠息肉切除住院期间,有医生护士照顾,遵医嘱饮食即可,如果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要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出院后饮食可参照以下几点。
1、以好消化、细软的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面条、豆腐脑等,有利于肠黏膜创面恢复,之后可恢复普食。具体恢复普食时间要遵医嘱,因肠息肉大小不一样,创面也有差别。
2、可适当做一点肉粥、蔬菜粥,来保证均衡营养摄入,利于患者体力恢复,也可以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油腻、辛辣刺激、生冷、熏烤、被污染的食物。
4、最好戒烟酒。
5、适当控制摄入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等,以免摩擦创面出血,或导致梗阻。
6、按时规律进餐,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饮水,保持规律排便。

当然,除了饮食方面外,其他注意事项如下。
1、术后1个月内不建议剧烈运动,或进行重体力劳动,以免创面出血。
2、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免诱发出血及穿孔。
3、对于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要遵医嘱在术前术后适当停药。
4、如果出现便血、腹痛、发热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5、定期复查,具体复查时间遵医嘱。
二、可以从哪几个方面降低肠息肉发病风险?
因肠息肉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与饮食、遗传、炎症刺激、粪便异物刺激、精神压抑等有关,所以并没有针对的预防办法,只能尽早、定期做肠镜来早发现。
而肠息肉大多无症状,只有当息肉较大、数量较多,或发生癌变时,会出现便血、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便秘交替、息肉脱出肛门、贫血、肠梗阻等症状,但较易误诊成痔疮,延误治疗。
一般来说,如果上面的症状出现2个,或持续反复出现便血,建议就医做指检、肠镜来明确,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肠息肉病史、慢性肠炎史等人群,需定期做肠镜监测。

当然,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可通过如下措施来降低肠息肉发病风险。
1、最好戒烟酒,适当运动,不要久坐不动,也要控制体重,避免过分肥胖。
2、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要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以免身体抵抗力下降。
3、需均衡、合理、营养饮食,不要总吃快餐、油炸、熏烤、加工腌制、辛辣刺激、过冷、过期、变质食物。
4、适当多摄入一些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保持正常规律排便。
6、出现异常不适及时就医,明确后针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