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植获种植茯苓

更新于:2021-09-20 13:09:05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导读:茯苓在我国认识和应用有悠久历史,在《史记》,《神农本草经》书籍上均有记载,算起来两千多年了,人工栽培在南北朝时期己有记载,有些地方方志资料记载南方人工栽培是由李时珍

导读:

茯苓在我国认识和应用有悠久历史,在《史记》,《神农本草经》书籍上均有记载,算起来两千多年了,人工栽培在南北朝时期己有记载,有些地方方志资料记载南方人工栽培是由李时珍从大别山麓传稙过来,这个很不准确。据我父辈和故乡浙江庆元的香菇人工种植发源地龙岩村老一辈说,吴三公的香菇人工种植受到部分人工栽培茯苓启发,而且他也栽培获苓给夫人“香菇娘娘”为乡亲们治病,那是宋朝的事,说明南方也早在一千多年有了茯苓的人工栽培,可能大医家李时珍随走随医,编辑《本草纲目》书籍传播路径较广泛些。

人工大量栽培茯苓的省份主要在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云南等省份,以前药材市场上有获苓(即湖北,安徽产),有闽苓(即江西,浙江,福建产),有云苓(即云南,广西产),这是以前中医药上讲究道地,因茯苓生产产地所用松树品种不同,赤松,黑松,黄山松,马尾松,云南松,现在分析应用的松树不同所产出茯苓主要成分基本一样,只是产量和地域温度不同栽培上时间有些差异(北方用夏种,南方用秋种)。

茯苓是什么?

茯苓是一种腐生真菌。在茯苓菌丝和菌丝体生长中是疏松的,当环境条件不良或繁殖的时候,菌丝组织在适当地方相互紧密和缠结在一起,形成菌核(菌丝体休眠器官),这菌核中贮存着大量营养物质,对外界温度,湿度形成一强力扺抗,渡过这一不浪环境,在条件适宜后,菌核中萌发成菌丝体或产生子实体,菌核(茯苓并非子实体),在土壤中的菌核发育到一定的时候,菌核会产生一层蜂巢状结构,就是茯苓子实体,这个如果不懂我打个农村人常见的阳荷生长例子,我们常吃的地下生长紫红色阳荷,就是阳荷一个花苞,这个营养丰富,肉质厚,再生长会从我们常吃阳荷中生出一朵黄色小花,小花后就会生长出种子,茯苓生长过程中与这类式,如果茯苓菌核再生长,就会生长出蜂巢状结构的茯苓花(子实体结构),这茯苓营养会被生成的子实体将耗去不少,而这出土壤的茯苓花开始传播担子果,既韧又消耗了生育的营养,我们喜欢利用的是菌核,在人工栽培茯苓是要获取最大,最有营养价值的菌核,在菌核(茯苓)形成最有经济利益时挖出,而非得到子实体(茯苓花)。

怎样种植获种植茯苓?

茯苓的六大因子:营养条件,温度,湿度,酸碱度,氧气,光线。

1,营养条件,茯苓在野生状况下,能生长在松属植物上,也能生长在杉树,柑橘,栎树,枫树,柏树,桑树,柳树,广玉兰,毛竹鞭,玉米杆上,除了松属植物上,其它所生长的均是很小,大不过一乒乓球,如果不通过化验,大多数不认为是茯苓,平常人也不认识,但有些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先前据此现象提出茯苓可能为寄生于松根寄生菌。

茯苓到底是腐生菌还是寄生菌?

我们通过试验可以应用象杉树,柑橘,枫树,柏树,桑树,玉米杆的木屑,通过塑料袋(5公斤)大包装熟化灭菌,无菌接入茯苓菌丝的确能够生长,并能结出鹌鹑蛋大小茯苓。也能通过小包装(1公斤松木片)接入茯苓菌丝能够很快生长,后期低温刺激,结出鸭蛋大茯苓。这说明茯苓菌丝比较适宜于松属植物营养,其他很难供应生长。松树的活树劈开接入菌丝几百例没有成功的能使菌丝生长,其他植物更别说。将松树根砍断,接入茯苓菌丝,茯苓菌丝能存活许久并能成功侵入松根生长出茯苓。有些人以松树一边赤松针,一边绿松针的松树下挖出茯苓认为是茯苓菌丝侵入活松树而使松树死亡。其实,许多松树死亡时间多达一,二年,甚至能一边死亡,或内部死亡生长着,是茯苓菌丝侵入死亡部分存活,后续生长。茯苓菌丝并不能侵入存活植物而寄生。

一般松木中含的氮素营养物质和土壤中其他氮素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也能被茯苓菌丝很好利用,人工栽培茯苓时,我们常将松木灭活不加入其他物质接入茯苓菌丝就能生产出茯苓菌核。而其他材料是由于材料氮素和所处环境内可少量利用物质连同被茯苓菌丝所利用,所以很少看到结苓或结苓很小。

2,温度,茯苓菌丝体在10-35度均能生产,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5-28度之间,温度高过35度后菌丝体易衰老,时间长,或更高温度会引起菌丝死亡。20度以下茯苓菌丝生长缓慢,低温的零下10度茯苓菌丝并不会冻伤,如果是菌核温度可更低一些。根据菌核是由于不利菌丝生长而形成的,在夏季高温中土壤中温度是茯苓菌丝生长的25-28度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是地下种植茯苓菌丝营养集累和秋季菌核形成膨大最佳时期。

3,湿度,栽培茯苓的菌丝和菌核的生长与发育是要求土壤中有一定含水量的,含水量过低,菌丝会由缺水停止生长,菌核也不会出现,这并不是上面说的不良环境了,而是菌丝的死亡危害和内耗营养。含水量过高或长期水浸到菌丝同样也不行,在土壤中菌丝没有了通气性,好氧的茯苓菌丝体就不能往松木内部,生长缓慢,甚至部分菌丝因缺氧而死亡。在人工栽培茯苓时,必须注意土壤中合适含水量。菌核(大量菌丝集中的地方,生长呼吸更强烈,需要更多氧气供应,含水量过大或水腌时间过久,菌核(茯苓)烂窖危险更大。

多数情况下50一60%的土壤含水量,能很好满足对水要求。在野外选择苓场时,不是遇到十分干旱的年份,我们苓场多选择一定坡度,可以做到排水,不含因积水缺氧造成烂窖。烂窖只要开始无法抢救,而由干旱,人工可以适当灌溉,水腌只几小时就会发生烂,干旱茯苓在土壤中可十几天以不断增厚菌皮而抵抗许多。

4,酸碱度,茯苓中分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具活性。我们用培养基质或土壤中试验,茯苓菌丝只能在pH3一7范围内才生长,以PH4一6最适应,如果调高到PH7以上,在弱碱性环境条件下,茯苓菌丝生长和发育受到强烈抑制。在附近有松树,映山红,狼基等植物时,这土壤即可作苓场,以上三种植物即是土壤的酸性指示植物。

5,光线,对茯苓这真菌来说,直接光线照射到是有害的,但是我们栽培的茯苓是覆土的,菌丝在土壤中,几乎没有光线的照射到的,但是栽培的苓场一定要有直射光线,而且越向阳越好。这是因为土壤中温度随太阳照射到的多会提高些表面温度,茯苓菌丝在土壤中太阳直射到土壤表面能够吸收一部分热量增强吃料能力,太阳直射能使土壤表面温度上升,随之土壤中水分蒸发,使土壤得到通风透气,十分有利茯苓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

6,氧气,茯苓是一种好氧气腐生真菌,依靠氧化和分解现成有机物作为自己和养料,在茯苓栽培中,保证土壤中含有通透的空气交换,土壤中含砂石含量达70%时,保水,提温,通气才是理想的。

茯苓栽培中的菌丝种准备

当前栽培茯苓仍有三种形式,应用肉引,木引,菌种引。

肉引,即应用茯苓切割做菌丝萌发作接种,在产区茯苓收购价格低时,应用茯苓与人工菌种作比较,茯苓菌种约2.5元/包时,菌种需要外订购,而且茯苓菌种比其他食用菌菌种老化快仅有7天时间,大多数场地未弄好时反而没有茯苓肉作接种方便,价格也差不多。

木引,即用培育木(松木)做复壮一种菌种形式,用肉引方式接入菌丝培育成熟后,破成小木片做为菌丝引导。

菌引,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优质菌核里分离,培育出纯菌种,可以提高菌种质量,节约茯苓。

以上三种菌种都可,种植者可自选,不过研究所里的菌种,一般为产量较高者。

种植技术

茯苓栽种中,北方中原地区每年只有栽培一季的气候条件,多为冬伐松木,夏初(芒种前后)接种栽培。南方气候多可栽种两季,可冬伐松木,夏种。也可夏伐松木,秋初(9月)接种。

砍伐松木后,剔枝留树梢,以加快树内水分蒸发(留梢利于水分蒸发)。放山上一星期右,经略干燥,为进一步加快松木干燥和树干内松油脂溢出,以及将来放入窖中松木与松木中好相靠传播菌丝,这时要为砍伐后松木削皮留筋,用刀斧从松蔸至梢削去宽3厘米的树皮,刚到木质部为度。然后每间隔3厘米(保留3厘米宽树皮)再纵向削去一道树皮,削皮数以偶数2,4,6,8处。

再过半月,一月后松脂溢出,松木能敲出咚咚脆响后,需截料,进一步干燥,再松木统一截成60厘米长,集中到选好苓场地再一次堆叠架晒。此时要加速苓场准确工作。

栽培茯苓场所

茯苓场所应具条下列条件

1,砂质土壤,以7砂三土场所,大粒砂,粘性土壤,不能做苓场。

2,方向朝南,西南,东南均可。忌朝北(阳光不足,气温,土温低,还特易白蚁,不适应茯苓生长。

3,坡度10-25度,pH4-6的酸性场地。

4,多年未种植过茯苓的,未种过农作物的生荒地。

挖场地

茯苓场选定后应及时挖场地,在砍伐松树后即开始,在削皮,截短之前,可在冬季,将土壤刨开,经冬季的严寒冻夸土壤中害虫和杂菌一部分,利于茯苓生长。。

挖场时,深挖50厘米以下,检去石块,树根,挖出坡度备用。

挖窖排厢

接种前,要在苓场上顺坡挖窖,窖长80厘米,宽30-50厘米,深30厘米,每窖间留间隔,可阻隔病虫害,可人行工作。纵向留出人工作道40厘米。

茯苓窖挖好后,等待接种,接种要求选晴天进行操作。

以干燥敲去咚咚响,截头有裂缝隙为好,每窖放入30斤松木,肉引以一斤带皮,木引以20片,菌种以半袋对切断,留外包装,排好松木有夹引,贴引,和垫引法,可统一贴引法为主,接种后覆土5一7厘米。以龟背形,中间高,四向低,从下向上顺接好覆土,全覆土后,在人行工作道上开出排水。

管理

1,查窖补种,接种后半月,茯苓菌丝可生长30厘米,扒开窖接种处见菌丝生长情况,没有接上的应即时补种,覆土盖上。70天以后菌丝完吃透松木料,苓场土壤会出现不断裂缝,表明窖内已有小茯苓生成。

2清沟排水,若降水过多,为防止窖内积水,可用塑料薄膜盖窖顶,将水引入排水沟中,晴后揭去。

3,覆土防晒,在茯苓菌丝冒出土壤表面或土壤龟裂时,及时覆土。

4,护场围栅,茯苓因接种是贴引,不象其他钻孔填入菌种,菌种受震动易脱,人员,野生动物进入践踏,受损害极大,工作人员应选人行道走动。

病虫害

茯苓病害主要为侵染性真菌,只要菌种优良,影响不会太大,多由于土壤中湿度过大引起,做好排水,侵染发生瘟窖就较少。

茯苓虫害主要为白蚁,白蚁以填入松木为食,在挖场地时,就要挖除四处周围白蚁来源,并用时常在栽培中中灭蚁灵灭除白蚁。

采收

茯苓接种后,按每窖30斤松木料的,经过十个月后菌核(茯苓)便成熟,可陆续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