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什么“礼”

更新于:2021-11-13 21:26:32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翻译就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遵守礼的规定,就是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翻译就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一旦能做到约束自己,遵守礼的规定,天下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他。修仁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什么“礼”?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修行途径,历代大儒对此都有详尽的注释,最有影响力当属朱熹。

朱熹注释,克:“胜也”,克制的意思。己:“身之私欲也”,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复:“反也”,恢复的意思。礼:即周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他认为礼是天理之自然,礼治秩序有着天理的依据,是天理的必然要求。

《礼记·明堂位》记载:“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乐是周公制定的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规章制度。

周礼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的内容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

社会发展到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候群雄纷,大国纷纷发动兼并和争霸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秩序一片混乱,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敌人渡河一半,不打;等敌人快过完河,还是不打;敌人已经过完河,尚未列好队,仍然不打。世上有这样傻的将领吗?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做过这样的傻事,难道他不懂兵贵神速,打敌人措手不及必能取胜的道理?不是,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位有才智的君主。

他这样做不是傻,是遵守周礼。即使打不过,也要光明正大地打,不能趁人不备,损害仁义。可想而知,最后是“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

儒家仁政主张与德治思想的发展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孔子在反思周礼的基础上,从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的思想体系。

“仁”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孟子的“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这些思想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别人友爱。

儒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其他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的统治体系。

除了“仁”,儒家还提出了“德”。孔子最早倡导 “以德治国”, 他在 《论语·为政篇》里多次提到了关于“德”这个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官员,只有自己先提高品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教化民众,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德治思想对中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以德治国仍然是我国倡导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不仅能净化社会不良风气,也能提升法治水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