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瓷砖为什么在下雨天会有腥味?
现在瓷砖是居家环境中最为重要的装饰材料之一了,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应该更为广泛,除了卫生间、厨房之外,客厅和卧室也常常会有瓷砖来铺设地面。有的朋友估计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在下雨天,瓷砖会散发出或浓或淡的一股腥味,有时在用湿拖布擦洗地面以后也会出现这种味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生产瓷砖的原材料,其实与制作瓷器差不多,主要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为主要成分,因为瓷石和瓷土中富含硅、镁、铝、钙、钠、钾、铁等矿成分,遇到高温之后硬度变得十分强,具备制成瓷器物品的先决条件。这些原材料,连同人们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需要添加的其它一些原料,一起按比例进行混合,加入适量的水之后研磨成泥浆,通过喷雾干燥塔的过程中迅速干燥,然后在压机作用下压缩成型,接着再进行烘干、上釉、烧结、磨边等工艺,最终被制成不同厚度、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瓷砖。

知道了上述瓷砖制作的主要工艺,我们可以看出,下雨或者拖地以后,瓷砖会散发腥味,不是来源于瓷砖本身,就是来源于拖地时的抹布或者水。
首先,从瓷砖本身看,由于瓷砖的主要原料是瓷石和瓷土,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原料所组成,而这些额外添加的原料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塑性原料,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易吸水膨胀,烧制易出现裂纹,比如黏土;
二是脊性原料,是硅酸盐类的原料中与水混合后,不具备粘性,且起到瘠化作用的物料,达到降低其它原料的塑性,减少烧制过程中收缩的目的,比如石英砂;
三是溶剂性原料,在烧制过程中,推进其它原料分子间的结合更为紧密的原料,比如长石。
除了基础性的瓷石、瓷土以外,以上三种添加原料对于烧制以后瓷砖的性能强弱到头重要。其中,塑性材料决定着瓷砖是否便于移动和运输,关系着基础寿命;脊性材料决定着瓷砖的光滑度、透气性、吸水性等诸多性能;而溶剂性原料则决定着瓷砖的韧性。

现在市面的瓷砖品牌多种多样,价格不一,性能肯定也千差万别,其中不乏一些或工艺不成熟、制作粗糙的成品,这些我们往往通过观察和触摸就能发现;还有一些会掺杂着廉价的原材料,比如用硅化镁代替石英砂、或者用磨成粉末的贝壳来代替瓷土和长石,等等,这样做之后,烧制成的瓷砖从表面上看一般看不出什么异样,但是原材料的变化,使得瓷砖在吸水、透气、韧性等方面的性能,都要劣于正规的产品,而且在瓷砖吸水(或者吸收空气中的生长期)的过程中,硅化镁生成具有大蒜味的硅烷、贝壳粉直接释放出类似海水的腥味。

如果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有可能是拖把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没有清洗到位,上面留有一些污渍,在重新拖地以后,污染物质连同一些细菌就会残留在瓷砖接缝、以及瓷砖的毛细孔内。这样,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几率将污渍中残留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从而释放戊二胺、硫化氢等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当然如果使用不清洁的水来拖地,这种刺激性的气味会更加明显。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腥味,在铺设之前选择瓷砖时要加倍注意,切不可因为贪图一时便宜,而选用了价低质劣的产品,这些低质产品,不但本身性能低下,而且也有很大的几率会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释放出刺激性的气味。如果家中瓷砖已经出现这种瓷砖释放腥味的情况,那么可以先试试换用新的拖布和清洁的水,反复多拖几次,如果气味没有缓解,只能说明是瓷砖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下决心,重新换好的瓷砖来铺设,否则刺激性气味很难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