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

更新于:2021-12-03 03:31:09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学者,属于社会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区分。广义的“学者”:系指具

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学者,属于社会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区分。广义的“学者”:系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狭义“学者”: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学者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各类文化的理论或学术专家。

著名的“文物专家失误”事件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著名的24亿“金缕玉衣”事件了。2011年,商人谢根荣伪造了一件“金缕玉衣”,然后找来史姓、杨姓等五位著名的文博界专家。仅仅隔着一道玻璃门,连实物都没摸一下。收了几十万鉴定费的几位专家就同时断定这件文物是真的,并且签署了一份价值24亿的鉴定证书!谢根荣借此证书向银行骗贷,最后案发时,总计造成银行近6个亿的损失!此事一直到现在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几位专家也名声尽毁!

第二个是真假玉壶事件。 2005年来自安徽淮北的藏家丁某仅花费1600元购买到一件“长沙窑大执壶”,并且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捐赠。经过四位权威专家花了三天时间的鉴定,确定这件文物为到代真品。被称为一代“壶王”。并且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外展出。还奖励了丁某1500万元的奖金!随后各方质疑接踵而来,很多业内行家都拿出各种证据质疑该文物是一件赝品,让博物馆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是鉴定专家的应该承担责任吧。

中国鉴定界存在着两种通病:

一是崇洋媚外,按照洋拍卖行的成交价评估文物价值,这种现象人尽皆知;二是形而上学,“只有XX件”的理论就是这种逻辑的体现。以知名度最高的元青花为例来说吧。自2005年佳士得出了一只天价“鬼谷子下山”大罐以后,此前对元代青花瓷毫无研究的中国陶瓷专家们,为了配合佳士得等拍卖公司的圈钱运动,他们将元青花数量上锁定“只有300件”,分布地域主要锁定在“中国之外”,图画原料锁定苏麻离青(进口颜料),工艺特征锁定伊斯兰文化……如此种种,荒诞不经。最坏的事情是,在这个公式的误导下,元青花的300件指标早已被洋人和国内少数博物馆以及“收藏大家”们瓜分,民间一有出现,必然会遭到——枪毙!元青花的数量问题,实际上,只要稍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300件”理论,因为它显然是一个脱离实际、在真空中编织的笑话。

怎么看待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

中国的文物市场铺天盖地而来,赚钱效应很快催生了文物制假、盗墓盗捞等行当,大量的出土文物、文物仿品和赝品充斥各地文物市场。刚开始,这些的低劣赝品,当然逃不出专家们的法眼。

可是到后来,随着造假者的知识化和仿古手段的高科技化,我们的专家越来越气力不支、招架不住,渐渐败下阵来。至今为止,我们未能建立一门能够解读历史、诠释古代遗产的中国文物学,甚至连一部像样的文物鉴赏著作都见不到,更谈不上制定各个门类的文物鉴定标准,倒是大量混淆视听的“鉴宝秘籍”遍地都是。看来为了避免尴尬的文物出现,首要任务是如何剔除这些尴尬的文物专家和学者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