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自主进食可以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早的方式了,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历练,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历练。事实上在每一个生活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不但是孩子独立性的进步,也是家长养育方式的进步。
训练孩子自主进食的方法
训练孩子自主进食的方法,在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分为家长和孩子两个部分,其中孩子以动作训练为主,家长以心态训练为主:
孩子部分:
1. 为孩子准备一份儿童餐具
孩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工具的困难,他们的力量有限,抓握能力有限,嘴巴的大小和容量也有限,在种种生理限制下,要求他们使用成人的餐具无疑加大了他们练习的难度。
2. 为孩子准备好袖套、围脖
任何的练习都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把食物从碗里送到嘴巴里对于我们成人的难度几乎为0,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陌生领域。
既然是练习过程,那么孩子一定会犯错误,也就是弄得一地都是,一身都是。给他们准备好袖套,能让他们保持衣物、桌面的清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保持桌面整洁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就习惯餐桌的整洁,个人的整洁。
3. 为孩子准备分量稍多的食物
先测试好孩子的食量,而后根据这个食量给孩子准备分量更大一些的食物。
孩子肯定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所以给孩子准备比食量稍多的食物,而且在食物上大小要适宜,例如肉、菜要给孩子剪小,适合他们咀嚼吞咽;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已经能很好地自主进食时,准备的食物分量要调整回他们的实际食量。千万不要要求孩子“不要浪费”。(后述)
4. 仪式感:固定的餐位、餐前仪式
给孩子一个就餐的仪式感,能让孩子意识到吃饭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不是玩耍。
给他安排好固定的就餐位置,餐前洗手等必要准备,当这个习惯养成,孩子往后吃饭就不会乱跑,也不需要我们主动去叫洗手。
以上,孩子的准备进行完毕;
家长部分:
1. 做好心理准备的重要性
训练个吃饭还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要的。
因为在这个联系过程,孩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麻烦,碗摔了、随时要给他们清洁了、各种胡闹了...
这些种种琐碎的事情都会让家长心烦意乱,进而可能会言语上攻击孩子,上面我写那么多解释就是希望家长能理解孩子的状态,以做好这部分的心理准备。任何不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训练,都将在往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唯有在做好心理准备(或者说为心理预期)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和气的教育好孩子,任何时期都是。
2. 如何做好心理准备
做好心理准备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的状态,而做到充足的心理准备则是定计划,让目标明确可见。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时间段,例如要用一周时间训练孩子能自主进食(此处做举例),而在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进行:
从让孩子能很好掌握从碗里勺出食物,到把食物准确送到嘴巴,再到把食物咀嚼吞咽;
每一个阶段如果提前完成或者延后,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回顾,看是那个方面促进了孩子进步(或达不成目标),并适时调整。
3. 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地鼓励和支持孩子
如上,孩子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会遭遇无数我们认为不是挫折的挫折,他们需要鼓励和支持,而且是正确地鼓励和支持。
错误的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把食物糊得一桌面、一身,然后转过头来看着父母的时候,父母嘴上说着“这样是不对的”但表情上却给予笑容甚至是鼓掌等积极情绪,这些都是在鼓励和支持孩子往错误的行为方向发展;
正确的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完成一个正确动作的时候,家长给予孩子积极地鼓舞,而当孩子没做到正确动作的时候,给予孩子皱眉头、苦瓜脸、摇头晃脑地表情动作,但不需要批评孩子,只需要手把手重新教孩子一次正确的动作,并再次给予积极表情即可。
多次提到“表情”,这是因为孩子此时期语言系统尚未完全建立,他听不懂父母说的是什么意识,他们更多地是从父母的表情、肢体动作、语气中获取信息。
4.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学习高手
一开始,我们要给孩子面对面示范如何进食(我们可以同样适用勺子吃饭),孩子会对我们的动作感到好奇,并尝试模仿我们的动作,这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但要让孩子保持这个兴趣,需要我们给予孩子无数次机会模仿练习,他们是天生的模仿学习高手,而不是天生的模具。
在一次次观察和练习中,他们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不断进步着,而这些进步是很细微的、是积少成多的。
至此,家长部分完毕;
独立性,是双向地,指向孩子也指向家长
独立性是双向的,这意味着孩子要脱离家长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自主生活,也同样意味着家长要放开孩子给予孩子独立的机会。
从一个小小的吃饭问题,为什么就能扯出那么多条条框框?
一些家长会在育儿的时候开启默认地“我以为”模式:
我小时候没人教,现在不也好好吃饭了吗?
吃个饭哪来那么多道理?不吃、吃不好就打一顿、揍一顿、饿一顿!
一碗饭都被浪费了一大半,孩子吃不饱,不长身体怎么办?
而以上种种,皆是错误的认知,认知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这类家长没有意识到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当然在此时不会有很明显的体现,但到了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的时候,这些“我以为”的家庭教育方式就会体现出弊端来:
孩子不愿意学习了,每次学一点新东西(例如写字)都要打一顿揍一顿、惹得家长气急败坏,做什么事都要依赖着家长...
那么何时可以合情合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
在孩子每一项能力发展地时候,我们就需要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包容、理解和给予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能理解好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而身体机能的发展是最好观察的。
例如,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6个月不到的婴儿自主进食,因为他们连保持自主坐立都显得那么困难,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手部的动作也是不现实的。
而一岁的孩子则不然,他们已经开始了捣乱模式:拿到什么扔什么,捡回来又再扔。这些都是他们能力的发展;
再例如,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6个月不到的婴儿自己走路,但到了9个月左右的时候,一些身体发展比较好的孩子就已经在学习站立,此时我们就需要给予他们练习的机会,适当地放手。
还例如,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3岁的孩子就把字写好,因为他们的手指骨到5岁才能发育完整,此时才能做好准确地握笔姿势进行书写;而到了5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又要让他们掌握这些技能,以避免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因握笔姿势而遭遇挫折...
那么如何合情合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
所谓合情,就是符合孩子心理发展情况的;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情绪很明显,不喜欢就大哭大闹,但到了6、7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调整好了自己,有一定的明显地自控力,会显得比较“好教”。但这份情绪仍然存在的,只是发泄出去了还是压抑起来了的区别。
所谓合理,就是符合孩子身体发展情况的;
如学爬、学步这些大动作是很明显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一些细微的学习上(例如写字),往往就很难体现了;
所以合情合理地放手,需要我们多去观察,多学习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那些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在婴幼儿时期就下了苦功夫培养出来的。
题外话:“不要浪费”的坏习惯
我们崇尚着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要浪费”怎么到了这里就成为一个坏习惯了?
这要从我自身说起,我就是一个被错误的“不要浪费”所教育大的孩子,幼儿时期就被要求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饭否则就会遭遇惩罚或者过度地鼓励,但实际上那远超出我的真实食量;
这到了成年之后体现出了威力:当我面对着一桌子饭菜而明显吃不完的时候,我会有很强烈的罪恶感,这份罪恶感驱使我尽可能地多吃,“不要浪费”,也就带来了我对食物的超量摄入。
而真正的不要浪费,是建立在合适地饭量的情况下的。
所以适当调整孩子碗中的食物分量,再来要求他们不要浪费,而不是给他们装满满地一大碗,强硬要求他们一定吃完、鼓励他们一定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