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和北芪有什么区别

更新于:2022-01-05 00:42:27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北芪和黄芪的区别?北芪与黄芪的区别有哪些?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黄芪和北芪有什么区别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功效一样吗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

北芪和黄芪的区别?

北芪特指产地东北的黄芪,仅此而已,所谓道地药材,药味和药性要优于普通黄芪

北芪与黄芪的区别有哪些?

黄芪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强心抗衰老的作用。党参甘平,有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的功效。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听过黄芪,也知道有北芪这种药,于是很多人都会混淆,不晓得这两种药到底有什么区别联系。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是生长在北方的黄芪。也有南芪,南芪效力与北芪相仿,但没有它温热,十分适合南方补益之用。 而黄芪是正名,北芪是冠以产地名的称谓。中药以产地、形状冠名的有很多,比如川连、鸡爪连都是黄连,因其产于四川、形似鸡爪而得名。

黄芪的别称还很多,比如北芪、锦芪(金井玉栏)、绵芪、二皮、炙芪、红芪等等不一而足。南方人管北方生产的黄芪统称为“北芪”,不过“北芪”和“正北芪”可不是同一个东西。 正北芪只有山西浑源才能长出来,所含皂苷含量是其他黄芪的几倍,而且还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一般黄芪普通人吃吃还是可以的,如果是老年人或者体虚的人吃了几乎没什么作用。但是正北芪的功效却非常好,特别是中老年人吃了效果非常明显。中国这地儿,数广东人最会吃,浑源当地的正北芪几乎全部出口到广东、浙江等地,加上产量稀少,就连同仁堂都买不到真正的“正北芪”,而所售“北芪”多是内蒙、东北等地多产。

总之呢,正北芪可是个好东西,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北芪”就是“正北芪”哦!。

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

北芪:别名黄芪,为双子叶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黄芪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

、叶酸。

性味:气温,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补中益气,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内伤劳倦,脾虚泄泻,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和北芪有什么区别

北芪,即黄芪,又名黄耆、膜荚黄耆、一人挺、黄芪、木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是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拉丁文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unge。

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常用中药之一,北芪为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功效一样吗

line北黄芪就是黄芪,只是来源不同功效一样,北芪,即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以及内蒙古等省区。

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

北芪就是黄芪的旧称。在以前,黄芪主要生长在北方,所以叫北芪。现在各地都有栽培的,称之为北芪的也就少了。 别名:箭芪,百本,王孙,锦芪味甘,药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附方: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