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青团有什么传说?
青团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这种制做青团的方法,多数在手工作坊里采用。由于青团蒸熟后色泽呈青碧色,因此而取名青团。
青团的来历还包含着百姓勇敢、机智救人的传说。话说清朝后期的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得眼看无处躲藏了,就在这关键一刻,附近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把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和自己一起做农活。
清兵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对每一个出村的人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送吃的东西,想把李秀成活活饿死。那位农民为了能给李秀成带些东西吃,回家的路上他苦思冥想,怎么能给李秀成送吃的呢?此时不小心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摔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
李秀成趁月高风黑,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随后,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后来,每到清明时节,老百姓纷纷制作青团、吃青团。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就从此流传下来。
清明节为什么吃青团
清明吃青团的习俗要追溯到周朝,相传在两千多年前《周礼》上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来充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可以,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吃青团吗
吃,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子?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简短
清明节要吃青团是因为相传在两千多年前《周礼》上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意思就是寒食期间不能生火,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来充饥。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