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觉得血液粘稠就是高血脂,其实这种想法是有一定的误区的,血液包含溶液血浆和溶质各种血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血红蛋白等成分,高血脂只是血液粘稠的一个方面,除了高血脂,血液中其他溶质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很多成分增加都会导致血液粘稠,如果血管变细、变短,血糖升高,都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变高,如果人体饮水减少,或者多汗、多尿甚至失血过多,就会导致血容量的不足,进而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变高。所以说导致 血液粘稠不一定是疾病状态,但却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体确实有所异常,需要注意和调整。
血液粘稠的加大时,人体内血液流变学会发生变化,血流速度减慢,血红蛋白不能及时把氧气运送给到心,脑、胃肠等器官,就容易出现头晕、困重、乏力、气短、胸闷、腹胀等表现,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作为血液粘稠的判定治标。当血液粘度过高,人体重要器官供氧量进一步减少,人就会出现口唇紫绀、舌下脉络淤紫等表现。而心肺功能差、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都会出现这种表现。

血液流变学结果反应血液的粘稠度,可以对您的血液做出评估判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尤其是既往有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动脉斑块等疾病的患者,要预防心梗、脑梗、肺栓塞、血管闭塞等疾病的发生,应该在饮食和作息上做出调整,或者用药来降低血稠度。

1、多饮水,增加血液溶剂的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正常人每天摄入水分1800mL左右,尤其是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而心肾功能衰竭的人水会成为负担,不适合这种方式。
2、降低脂肪、糖类等食物的摄入,如过多的水果,过分油腻的肉类。通过降低血液中溶质的含量和浓度来降低血液粘稠度。
3、戒烟、少饮酒,烟香会导致血红蛋白携氧量减少,抽烟还会损害血管内壁,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吸附在血管内壁,导致血管斑块。饮酒会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增加血液粘稠。
您提问的嘴巴不知具体指什么部位,如果单指嘴唇,是不确切的,如果指的是舌苔,是否能反映出血液粘稠还是有待探讨的。
中医有一个发病机理叫湿,有湿的人,舌苔厚腻,湿热的舌苔是黄腻,寒湿的舌苔是白腻,为什么要探讨湿跟血液粘稠的关系呢!因为湿重的人,症状上往往和血液粘稠很相似,都会出现头晕、困重、乏力、气短、胸闷、腹胀等表现,而采用中医、中药祛湿后,患者的症状是明显好转的。但中医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一门传统医学,尚缺乏客观有力的治标,而从症状及知网相关医家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二者是有关联的,但二者存在怎样的关系尚有待医学工作者进一步实验研究!
关于中医湿的内容,欢迎大家观看连接视频。
湿热的表现及应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