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空口无凭,如古书云:有诗为证——
《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惟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这是一个小公务员,连夜出差,于是感叹:急急忙忙赶夜路,早晚都为公事忙。这是命运不一样。急急忙忙赶夜路,抛开被子与床帐。命不如人暗忧伤。
其实,这可能属于“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命运比他差的人一定大有人在。
《诗.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是苦于劳役的黎民,天色昏暗仍不得归家,怎能不对国君心生怨恨。
以上,这是西周的情况。
春秋战国,有辞无诗。
但有苏秦夜读“锥刺股”的故事。这与后来汉代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偷光”、晋代车胤孙康“萤囊映雪”等等,都是连夜苦读的例证了。
关于“夜间生活”,唐诗说得多。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种表达思念的作品,唐诗里很多。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名诗,但总觉不如李白下面一首。
李白《子夜吴歌.秋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光下的长安,捣洗衣物之声此起彼伏,而真正传递的,是万家主妇对远征丈夫的思念。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即便在盛唐,这也应该是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王维被称作“诗佛”,不少诗不免带有禅意。《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很有气势的诗,雄关高耸,兵马夜行,历历在目。
岑参的边塞诗就更显气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卢纶《塞下曲》也好:“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高适诗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换个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除去江州司马的不得意外,金陵纨绔子弟的奢逸便跃然纸上。
《长恨歌》亦如此。反正从李隆基起,唐代就由盛转衰了。
唐朝,除去“安史之乱”那段儿,另外西域屡有战事,总体上国内还算稳定。
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没有了藩镇的烦恼,可兵力大弱,好日子就没唐朝多了。
宋代诗词,虽然也有歌舞升平,可相对更多是金戈铁马。
比如,范仲淹既有“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也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比如,辛弃疾既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样平和安详的“夜生活”,但也有这样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词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大约是一般老百姓最希望过的平安生活。
“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这一定要分开来说了,帝王将相是一种;各层官吏是一种;文人墨客是一种;普通百姓是一种。
普通百姓中,晚上有条件点灯,这应该算条件好的,就可以孩童读书,妇人纺织缝补。若连点灯的条件也没有,那只能摸黑睡觉了。这样的,一定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