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居家隔离要满足什么条件

更新于:2022-08-15 11:32:10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居家隔离条件是什么?中疾控发布居家隔离防控要求,居家隔离需要什么条件?申请居家隔离条件

居家隔离条件是什么?

居家隔离条件:

1、凡确定居家隔离的人员,最好是独立居住(最好有单独卫生间的单间),避免与家人接触,三餐专人送取,餐具用后消毒,卫生间定期消毒,拒绝一切探访,避免交叉感染。

3、隔离期间必须戴口罩,多通风,勤洗手。在隔离期间未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的,医学观察14天后由工作人员报乡镇卫生院,县(区、市)疾控中心下发解除告知书后,解除隔离。

4、隔离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村(社区)、工作人员分别将病情及时上报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送至设有发热门诊的县级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5、有居家隔离人员的户,其家人均不得外出,生活物资、清运垃圾等由社区的工作人员负责。

6、严格限制活动范围,居家隔离人员与其家庭成员的共享区域必须最小化,确保共享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保持窗户开启)。

7、其他家庭成员尽量不进入隔离区域,如必须进入隔离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口罩需紧贴面部,在居住空间中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并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

8、要与隔离者之间保持1.5米以上距离,与隔离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离开隔离者居住空间后,须清洁双手。准备食物、饭前便后也均应清洁双手。

9、家属应尽量减少与隔离者及其用品接触。杜绝共用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餐具使用后应使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并消毒。

10、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频繁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及其他卧室家具。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11、使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隔离者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或者用洗衣机以60-90摄氏度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然后完全干燥上述物品。将隔离者使用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服。

12、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再去清洁和触碰被隔离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中疾控发布居家隔离防控要求,居家隔离需要什么条件?

需要房间、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管理、共同居住者防护这些条件。居家隔离针对14岁以下的儿童或者是孕妇为密切接触者,或者是有基础病无法治理的特殊人群,以及入境人员需要7+7天的隔离,在出院之后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都会进行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是针对可能感染上新冠病毒的这一类人群,居家隔离首先要求房间内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基本的居住要求。

共同居住者防护 ,居家隔离和居住者要共同防护。是一个人居家隔离,还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居家隔离,一个人为阳性,其他人为阴性的时候,这些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在和家人同时隔离的时候,饭菜与其接触问题,家里的门把手也是需要时刻的进行消毒。

居家隔离非常考验人的自主性,和在方舱医院隔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没有别人的管控,自己在家隔离是否能遵守防疫要求,能做到不外出。在新闻上也经常出现很多居家隔离的人结果外出,把别人感染上的情况。一市的居家隔离,由于很多人都不自觉,所以有很多医护人员半夜的时候都守在楼道。看见他们半夜蜷缩在一个板凳上觉也睡不好,十分难受,所以十分考验人员的自觉性。

申请居家隔离条件

法律分析:1、对境内高风险地区来(返)穗人员(自离开高风险地区算起):开展14天集中隔离;

2、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来(返)穗人员(自离开高风险地区算起):开展7+7健康管理(7天居家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在第1、3、7、14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3、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穗人员(自离开高风险地区算起):开展“三天两检”(间隔24小时)和14天居家健康监测。

4、对出现本地传播疫情的中风险地区来(返)穗人员(自离开中风险地区算起):开展14天居家隔离;

5、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穗人员(自离开中风险地区算起):开展“四个一”健康管理和14天自我健康监测。

6、对出现本地传播疫情,尚未划定风险等级的地市,参照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管理。

7、非必要不出省。

8、过去14天从外省返穗,所有人员尽快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在没有完成核酸检测前,建议不要参加聚集性活动,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9、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请第一时间戴口罩(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尽快就医。过去14天有外地旅居史,应主动向医生说明外地旅居活动情况,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法律依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坚持预防为主

1.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

2.减少人员聚集。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3.加强通风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4.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二、落实“四早”措施

5.及时发现。落实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并按要求“早报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6.快速处置。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优势,尽快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追踪管理。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7.精准管控。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

8.有效救治。指定定点收治医院,落实“早治疗”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有效全面收治轻症患者,减少向重症转化。坚持“四集中”,对重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患者治愈出院后,继续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