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各大医院因肩部疼痛前来就诊的病患日益增多,网站媒体对“肩周炎”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
寒冷和肩痛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虚损,风寒侵袭,邪气淤阻所致
西医认为:软组织退变、钙化,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伤后治疗不当,出现炎症分泌物、水肿不能及时吸收,产生粘连,寒冷使局部血液循环变差了,从而引发疼痛。
肩膀痛就是“肩周炎”吗?
据有关临床数据统计,导致肩关节疼痛的头号杀手是肩袖疾病,第二位是肩关节不稳,还有一部分是肩关节的骨关节炎,最后是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这个概念误导了无数的医生和患者,其实“肩周炎”只能算是个初步诊断,部位不明确太笼统(例:二头肌长头炎、肩峰下滑囊炎、喙突炎、肩关节的关节囊炎),所有的病因都归为炎症,却忽视了机械撞击和关节不稳的因素(例:肩峰下撞击、喙突撞击、肩关节不稳等)。
错误一:
在大众心里肩膀疼痛,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肩周炎”。而咱们中国人又有着非常“坚韧的意志品质”,有病特别能“抗”。
病程初期:先来它两片膏药(通常都会有所缓解),膏药不管事了,就会到社区开点消炎药。
社区大夫:您这需要去大医院拍片子再进一步确诊一下,不是随便吃点药就能解决问题的。
个别社区大夫:那就先开两天的,您一定要抽时间去拍个片子看看。
错误二:
一般诊断“肩周炎”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医生都会告诉患者:“做做理疗,多锻炼锻炼,疼也得多练,越不练越严重”,患者回家后的锻炼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栏杆上拽绳子的,扥着老树抻胳膊的,手指头摸着墙壁往上爬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仅没有缓解疼痛,反而更严重了!
这是为什么呢?
肩峰撞击造成肩袖损伤导致肩部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被误诊为“肩周炎”的肩痛病之一。
什么是肩袖?
肩袖如同“套袖”一样,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其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协助肩关节外展,且有旋转功能。冈上肌附着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部,经常受肩峰喙肩韧带的磨损,从解剖结构和承受的机械应力来看,该部位为肩袖的薄弱点,当肩关节在外展位做急骤的内收活动时,易发生破裂,因肢体的重力和肩袖牵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愈合。
临床中很大一部分肩袖损伤患者是因为肩峰下撞击造成的。肩峰下撞击多因肩峰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骨刺)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肌肉无力、退行性病变、过度运动、盂肱关节不稳定等),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在肩关节外展、前屈、上举过程中,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就会产生肩部疼痛。
如若遵循“肩周炎”的锻炼方法,尽可能的全范围活动关节,那么形成的骨赘(骨刺)在撞击时,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小刀”不断地切割着附着在肩关节上的肌肉和肌腱,早期可导致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严重者可造成肩袖被“割”断。
错误三:
“医不自医,人不渡己”,看看百度真的能治病吗?
许多患者在肩部疼痛初期,都被自己身边的亲友和百度“诊断”为“肩周炎”。鉴别这些疾病最好的时机就是病程初期,然而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忽视早期的疼痛,直到自己在家贴膏药吃消炎药不管事儿了,疼的受不了,才会去医院就诊。到了病程的中后期,许多肩痛疾病都有共同的特点: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肌肉萎缩组织黏连等问题,极大影响对疾病的诊断,这也是导致医生误诊的重要因素。
依靠上网搜索“看病”的方法不可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早期正确的诊断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切不可延误病情,遇到问题请及时就医!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