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阴虚火旺?
在中医上,阴虚火旺是一个症候名称。
其症候主要突出在两个相反的关键字“虚”和“旺”。
就是该症状,既表现有舌红、口干等阴虚症,还兼有烦热、舌苔黄等火旺的火旺证。
阴虚,就是阳气(正气)不足,火旺就是邪气有余。
阴虚和火旺之间,还可以相互影响,阴虚可以导致火旺,火旺更易伤阴。
阴虚火旺是肾之阴阳水火失调所导致的,可以由久病虚损及肾或先天禀赋不足,房劳伤肾,或者过多服用温燥伤阴而导致。
阴虚火旺,是阴不制阳,阳气偏亢,火气有余,所以多见内热火旺之象,比如好热盗汗、五心烦热、小便赤黄,大便干燥等。
相火妄动,可有性欲亢进,阳强易举,夜梦交合。
火旺扰动情室则精泻梦遗;
虚热迫血妄行可有崩漏下血等症。
这个阴虚火旺在治疗时,就要邪正兼顾,常采用滋阴降火之法。
各种阴虚火旺症该如何治疗呢?1.肾阴虚胃火旺证:玉女煎
阴虚火旺有牙齿松动,劳累即作的,舌脉有舌红、口干、脉数的患者,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认为这属于肾阴虚、胃火旺证,张景岳拟定了玉女煎这一方剂,在补肾阴同时,配上了清胃火的方法,是古今中医口齿科的经典方剂。
2.肾阴虚相火旺证:大补阴丸
如果是劳瘵久病、舌红、口干,性欲亢奋的,金元时期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认为这属于肾阴虚相火旺证,所以朱丹溪拟定了大补阴丸一方,用于在补肾阴同时,配置以清相火的方法,在临床上多有常用。
后来的知柏地黄丸,就是从大补阴丸演化而来。不但可以治疗内火旺的性欲亢进之证,还可以用来治疗尿路感染、或肾炎恢复期、肾结核等肾阴虚邪火旺的症候。
3.阴血虚表卫不固邪火旺证:当归六黄汤
如果是阴虚骨蒸,往往在午后发热,盗汗、心烦、口苦,舌苔黄,面赤唇燥的,金元时期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这属于邪火旺阴血虚表卫不固之证,所以李东垣拟定了当归六黄汤,在清泻泻火同时,配置以养阴血、补卫固表的方法,从而促使邪火得清,阴血得养,表卫气固,从而烦热盗汗等症自去。
阴虚火旺和火不归元如何区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于阴虚火旺证和火不归元证不能明确区分,所以治疗时效果也不好,甚至耽误病情。
火不归元和阴虚火旺都是因为肾之阴阳水火失调导致的,病因上,都可以有久病虚损及肾或禀赋不足,房劳伤肾或过服温燥伤阴而导致。
阴虚火旺和火不归元,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所以都恶意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阴虚火旺,火盛炙上;火不归元,泻越于上;从而发生阴虚火旺和或不归于那都上部火热之象,比如口干舌燥、口舌生疮、颧红、面部时时生火等。
那二者的区别呢?
上面说了,阴虚火旺其病机是阴不制阳,阳气偏亢,从而火气有余,多见火热内盛之象。
而火不归元,其并及特点在于阴不敛阳,阳气浮越于上,或命门阴盛,元阳畏避,龙火没有藏身之处,从而浮越向上。这并不是阴虚火旺那样的火气有余,所以不会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症状。火不归元之热,仅仅可在面部或上半身感觉到,仅有热感;因为阳气失去本位,浮越于上,则失去温煦之职,反而会出现下半身冷感,足部更甚,或者手足心凉,还可以有性欲减退,杨阳痿早泄或见小便清溲,便溏等症。
在临床上,阴虚火旺和火不归元,还可以相互转化,阴亏火旺证待火消而阴虚未能修复,则导致阴不敛阳则导致阳气浮越转为火不归元。
火不归元证也可以因为失治误治导致阴不制阳而导致阴虚火旺证。
和阴虚火旺的治疗不同,火不归元是胜利之火失去其位而浮越于上,病理之贼火宜清宜降,生理之真火宜温宜养,离位之火当引而归之,所以可以“导龙入海,据其窟穴而招之。”滋阴可选六味地黄之类,但引火归元的药物,须用肉桂,且量要轻,可导浮越之火,回归坎离之位。元阳不足的,温阳安宅,招阳入阴,可就把附子、肉桂同用,量要重。
阴虚火旺和少阴热化如何区分?与上面阴虚火旺证不同,少阴热化属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症候传变的疾病。
少阴为三阴经之一,少阴证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寒化之证,多属于阳虚,宜用温阳法治疗。
热化之证,多属于阴虚,宜用清热养阴法治疗。
同为少阴证,一热一寒,截然不同。
很多人对少阴证和阴虚火旺二者之间模糊,大约是因为在黄连阿胶汤的应用上。
从少阴热化的病机看,阴血虚和邪火旺是有联系的,所以治疗方剂中也有滋养阴血和清热泻火的思路在。
而在内伤杂病当中,还可以见到心火旺而又阴血虚的神经衰弱、心烦失眠等症,都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所以在过往的解读中,少阴热化和阴虚火旺常同时提及。
但是如果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学中医的人,如果献血了方剂课,没有学《伤寒论》的,去理解少阴热化和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治疗的道理时,就有点难理解了。
这么说吧,阴虚火旺证,属于内伤杂病的编制范围。而少阴热化,则属于外感热病的编制范畴。这是二者主要的区别。
也就是说,即使是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心火旺、阴血虚的心烦失眠时,也不会用“少阴热化”的角度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