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1、多食用干净果蔬,饮食宜清淡。尤其注意果蔬有热性、凉性之分。例如:荔枝、龙眼等是热性,西瓜、梨等则属凉性;2、注意出汗补水。现在人们经常利用可乐、果汁、纯净水等补充水分,其实最好的补水物质就是凉开水本身,必要时可以少量加入食盐。
3、减少红白肉的摄入量。伏天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对油腻物的吸收更是如此。 4、注意洗澡和勤换内衣。身体分泌速度加快,清洗不及时,个人卫生不好,容易造成异味和毛囊炎症。
5、中午七八分饱,晚上六七分饱。现在人营养足够,不会因为少食几口饿坏的。 相反,饱食终日一定会出问题。 6、休息要足够,减少熬夜。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造成紊乱,而且不容易调整回来。
7、忌食冷饮。冷饮可以用,但是需要注意不可贪口。不能食用太多,另外需要根据不同体质决定。体质偏寒的不能食用,经期妇女也要忌食冷饮。 8、稍安毋躁,注意情绪稳定,减少风风火火的行动。
伏天,人容易急躁,这时候需要控制,否则肝火太旺,于己于人都不好 。
过了三伏天就凉快了吗
三伏天后会不会凉快需要分地区,一般还会热半个月左右。尤其是一些南方地区,就以往的天气看三伏天之后,紧接着就是秋老虎。秋老虎是对立秋或处暑节气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此时对于大部分南方地区来说中午和下午时间段还是很热,但早晚会比之前三伏天要稍微凉快一些。
真正大规模地入秋则要等到白露、秋分时节,在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地,秋天的到来就要等到9月,像天津和石家庄常年都是在9月14日迎来秋天。
在南方要步入秋天大多要等到9月底以后,在省会级城市中,武汉、合肥、南京、长沙、重庆、杭州、上海、南昌常年是在秋分节气进入秋天,而南宁、广州、福州、海口常年秋天的脚步更慢,到10月底甚至11月才能慢慢凉快起来。
三伏天后就凉快了吗
三伏天后不一定就凉快了,出伏后可能会有“秋老虎”。“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的天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高温暑热天气。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民间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说法,广为流传,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顺秋”,民间有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说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
过了三伏天就凉快了吗
过了三伏天还会热半个月左右。
出伏可能是大家夏季最为期待的一件事,毕竟作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每每到来时都会带来连续的高温天气,不过由于三伏天之后紧接着就是秋老虎,所以要想真正的凉快也得秋分之后,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气候不一样,具体的建议大家以当地实时天气预报为主。
三伏天最热的原因
1、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2、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3、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因此,“三伏天”的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人体的感受自然是闷热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