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顿饭都要喝二两白酒的人是啥心理?

更新于:2023-05-14 23:30:36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书里的大部分章节中,酒几乎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吴用见三阮的第一件事儿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书里的大部分章节中,酒几乎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吴用见三阮的第一件事儿、喝酒,宋江见柴进的头件事、喝酒,就连武松见到了武大郎、宋江被拽回到阎婆的楼上……一见面都是喝酒!

至于今天,每顿饭都要喝二两的人,首先,界定一下他们的职业。在这些人当中,很少会有官员、商人,因为现在规定严了,即使是过去,人家喝酒也不会二两就打住了。另外,不会是公务员,甚至连一些个比较正规点的工作人员也不是,为什么?因为至少中午不许喝酒。那么,他们都是些怎样的人呢?一是体力劳动者,这里面有农民、农民工、打零工的等等。再有一部分人就是退休人员、无业者或所谓的灵活就业人员。其二,这些人的年龄普遍偏大,以中老年人为主。

至于提问者所说的“是什么心里?”,我觉得问的有点儿滑稽了。好,我现在就告诉你。

晚上喝酒,一是缓解一下疲劳,二是这些人住的条件都较差,有时干脆就睡在盖了一半的房子里。潮湿不说,仅蚊子一般人就够受的。所以喝的晕晕乎乎的为的是睡个好觉。干这种活儿的、以前都被称作“壮工”,青壮年居多,岁数稍大就受不了那累了。累受不了可以不干,可酒已经喝成习惯了。故吃饭时总要喝上二两。

例2、农民。农民的活,季节性较强。春秋两季最忙,夏季有缓,冬季往往清闲一些。农忙时、累,吃饭时弄上二两,解解乏。农闲时,闲,喝上二两、解解闷儿。和城市相比,村里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一、匮乏的。即使到了今天,如哪个地方请来戏班子唱几天戏,三六五村的人们没事儿也要过去转转。当然,去转的人也不全是为了看戏,因为集市一般都随着戏班子走。

现在,车和路都早已是今非昔比了,农民出去旅游的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但你要说没事儿时就出去旅游旅游,这也就不太现实了。为啥?去不起呀!出去玩儿几天,人吃马喂的不说,仅门票一项,哪个景点不得让老农民扔上个百八十斤的棒子豆啊!平时没啥娱乐的,你说再不让他在有事没事的喝二两,你让他干嘛去呀?!

例3、城里人。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在城里喜欢喝二两的、大多是年岁大了些的人。这些人退休了,没事儿干,把喝酒当做了一种消遣、一种休闲。过去,老北京城酒馆多,而喜欢泡酒馆的都往往不是在“饭点儿”上。小时候我就不大理解,你说这“当不当、正不正”的、你出来喝哪门子酒呢?打二两酒往桌上一墩,从兜里掏出个小纸包,里边儿包着点儿虾米皮,你说你喝什么劲儿呀?你不会自己跟家里喝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和理解他们了。他们去酒馆,不全是为了喝酒,而是和常去酒馆的老哥几个坐会儿、聊聊天儿,是一种闲情、是一种娱乐!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常去一家饭馆吃早点,每次去时,常会看见饭馆门口停着一个过去推小孩儿用的小竹车,里面放着些废纸箱、塑料瓶等破烂儿。饭馆里坐着的那位老者便是这辆车的主人。他有时二两包子一碗馄饨,有时两油饼一碗馄饨,吃的端上桌后,便从兜里掏出个小酒瓶来,时不时的对着嘴儿来一口。后来听人家说:别看老头这样,他可不穷。有儿有女不说,每个月还有七十多块的退休金,足够他在家享福的。可他不,天天凌晨四点多就出来了,围着附近这几条胡同的垃圾站转,子女劝他不听,也就不劝了。老头说:捡破烂一是为了活动活动身子骨,二是捡破烂卖的钱,足够喝酒的了。这老头家里不开伙,一日三餐都在饭馆吃。要我说,这也是一种活法儿、也是一种乐趣!

例子举到此——为止。下面,再跟提问者聊上两句:俺也是个酒徒,什么?介绍一下俺自己?好啊!听着:无权无钱无势,没胆没谋没识。躲进小宅、自成一统,谈笑无鸿儒、往来尽白丁。您说我这样一个人再不喝点儿酒、您让我干嘛去?所以俺不仅天天喝,且还是顿顿喝。对俺来说,喝的已经不光是酒了,那里面还有悠闲、还有情趣。

什么?不关心大事?那是我关心的了的吗?九个太阳多了,快热死人了,后羿去呀!下雨把天下了个大窟窿、女娲干嘛呢?后羿、女娲都死了咋办呢?没事儿,不是还有您呢吗!

吃香喝辣,自古都是人们追求的好日子、好生活。所以,我劝您也学着喝上二两,就知道他们是啥心理了。

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除非您不是个男人……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