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什么季节可以吃什么人可以吃

更新于:2021-08-23 14:58:44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跟药学博士从百草故事学百草功效。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先从两个传说故事开始—— 中药黄芪名称的由来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戴

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跟药学博士从百草故事学百草功效。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先从两个传说故事开始——

中药黄芪名称的由来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戴糁的老人,为人厚道善良,用一手针灸的好手艺,治病救人,乐于助人。

这天,戴糁上山采药,路过一处悬崖的时候,听见一个妇人哭喊着救命。

戴糁上前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妇人的小孩被一盒小树挂住了衣服,倒挂在悬崖边上。

因为刚下雨不久,悬崖边的泥土也变得松软,戴糁光着脚小心翼翼的一步步朝着儿童的方向移动,一边还让儿童不要乱动,保持镇静。

戴糁终于绕到了儿童下面,一手托起身体慢慢递送到妇人双手,儿童得救了。

正当戴糁返回到悬崖边的时候,戴糁脚底一软,一脚踩空,身体坠落悬崖而亡。

妇人后来教人到山下找到戴糁的遗体,并把他安葬在悬崖边上。

人们发现在戴糁的墓旁长出一种野草,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人们不认得这种草药,因为戴糁已经是老人,且形体瘦,面色淡黄,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在他的墓边长出的这种药,叫“黄耆”。

再后来,人们也把“黄耆”,写作“黄芪”。

这就是中药黄芪名字的由来。

那会有人问了,为什么叫做黄耆呢?黄还好理解,这个“耆”是什么意思呢?

听我慢慢道来,在《礼记·曲礼》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悼,而传。八十九十曰耄。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上文中,“六十曰耆,指使”,意思是一个人活到60岁,称为“耆”,这个年纪的人,很多活就不用做了,一是年纪大了,做不了,二是这个年纪人们要尊敬、孝敬,就可以指使别人——尤其是年青的人去做,以示尊敬的意思。

那么,黄耆之名,一是戴糁面色淡黄,取黄字,再者戴糁年岁已大,用耆字,长的意思,以示尊敬。

后来,明朝的接触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介绍黄耆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我理解李时珍的意思,应该是,一是黄耆这个草药,用其根,而黄耆的根,相比于其他的根系用药,黄耆长得快而长;再者,我理解李时珍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在所有补药的草药里面,黄耆是最好的,所以说“长”,属于首屈一指的补药。

无怪乎民间传说“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这应该就是无论是医生还是平民百姓喜欢黄芪的原因吧。

许胤宗巧用黄芪救柳太后

在《新唐书·许胤宗传》还介绍了许胤宗巧用黄芪救柳太后的故事。

传唐朝许胤宗初在南陈新蔡王手下任参军一职时,一日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口噤不能吃东西,脉沉摸不到。找遍名医,都没有好办法。

可许胤宗精通医道,既然不能服药,提出以黄芪、防风煎出几十盆热药汤,放在柳太后的床下,熏口鼻、肌肤。

果然,黄芪防风汤放到柳太后床下后,药气弥漫,烟雾缭绕,一昼夜后柳太后就能说话,一段时间后,柳太后就康复了。

黄芪什么季节可以吃?什么人可以吃?

黄芪,是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金元时期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认为黄芪,味甘,气温、平。归肺、脾、肝、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脱毒排脓、生肌等作用。

从上面看,黄芪归经比一般的要多,所以适合更多人和更多疾病。

黄芪,性平,指的是药性平稳,不寒不燥,可升可降,属性为阴中之阳,这是中药里少见的。

黄芪,作为补药不亚于人参,还没有人参的燥,补而不腻,与人参、党参配伍做补药更好。

黄芪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固表。

益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素体虚弱、疲劳、乏力等,这都是气虚的表现,都可以用黄芪。

容易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来预防感冒,为什么呢?感冒在中医被认为是“表不固”。用黄芪来固表,就能预防感冒。

但是感冒了的人,就尽量不要用黄芪,为什么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就是关住身体大门,不让外邪入群。但感冒了的人已经受外邪入侵,这时用黄芪,就关闭了外邪宣泄的通道,这类似于关门留寇,不利于治疗。

有人说,春天也不宜用黄芪,因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用了黄芪固表,不利于人体宣发。

再者,经期女性,也建议不用黄芪。

在就是肾阴虚、脾胃积热和热毒枳盛的人,也尽量不用黄芪,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