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会导致胎漏或者胎动不安呢

更新于:2021-08-28 14:43:49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通常情况下,需要安胎的患者,中医的诊断往往回事胎漏或者叫做胎动不安。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患者就需要安胎了。妊娠期间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称为“胎漏”;妊娠期

通常情况下,需要安胎的患者,中医的诊断往往回事胎漏或者叫做胎动不安。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患者就需要安胎了。

妊娠期间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称为“胎漏”;妊娠期间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称为“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均属于西医学“先兆流产”范畴。

那么,什么原因会导致胎漏或者胎动不安呢?

在中医看来,出现胎动不安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肾虚胎漏或者肾虚胎动不安

这一类的患者是最为常见的,《傅青主女科·妊娠口干咽疼》曰:“逐月养胎,古人每分经络,其实均不离肾水之养,故肾水足而胎安,肾水亏而胎动”,明确指出肾水与胎是否安稳密切相关,肾水充足,则胎正常安稳;如肾水亏虚,就可发生胎动不安。由此可见肾虚是胎漏、胎动不安的基本病机,肾虚证是其最主要的证型。

而这一类的肾虚患者,通常又可能分为肾阴虚以及肾阳虚造成的,通常以肾阳虚为多。并且,肾虚型的胎动不安往往也会兼夹多种兼证,比如脾肾两虚、肾虚兼血瘀、肝郁肾虚等等。

2.血热型胎漏或者胎动不安

血热同样也是这类患者的常见病因,孕后过服温补、辛辣煎炸之品,又或者是精神抑郁,怒气伤肝,肝郁化热,又或者感受热邪等等,从而导致血热内盛。

明代·张景岳从实、虚两个方面对本病进行论述,认为其实者与实热之邪有关,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 “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

总体来说,古代医家对于胎动不安的认识分虚、实二端,实者可因外感热、寒、风之邪气,或饮食所伤,或癥瘕积聚,或暴怒,致血热或胞寒或淤血而引起胎动不安; 虚者可因肾脏亏虚、脾肾气虚、血虚、气血两虚等原因,导致冲任受损,胎元不固而发病。

白术黄芩杜仲的安胎机理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脾肾两虚、实热、肾阳虚均可能是导致胎动不安的原因,并且,肾虚作为胎动不安的主要原因,往往会兼夹很多的病症,所以,对于肾虚兼夹的病症,这三位安胎的药物,就很有可能出现在同一张处方中了。

那么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三位要不同的安胎机理。

1.白术安胎

白术本身具有补气健脾而安胎的作用,也常常用于脾肾两虚型的胎动不安。

白术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清·张德裕《本草正义·白术》云:“妊娠养胎,依赖脾土,木能健脾,故主安胎。”清·汪昂《本草备要》也言及:“盖脾气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

白术安胎,主要是由于白术的健脾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以生气血津液,荣养四肢百骸,若脾虚,则胎失所养,固摄无权,白术健脾益气,扶正固本,使胎有所系,故能安胎。

2.黄芩安胎

作为清热药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黄芩具有清热安胎的作用,治疗实热导致的胎动不安,常常配伍白术应用。

黄芩的安胎效用,许多医者都有论述。明·李时珍《本经逢原》言黄芩“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凉血, 白术能补脾统血”, 并且指出黄芩、白术安胎适合于胎热升动不宁者,而胎寒下坠及食少便溏者,当慎用之。

黄芩清热凉血,清胞宫之热而安胎,适于阳盛血热,损伤胎气而致胎动不安者。而单一用黄芩治疗胎动不安,要考虑其性苦寒,又恐杀伐太过,对因胎寒及肾虚挟寒致者都不可用。黄芩、白术两者合用,当为脾虚有热之时,方可养血健脾,清热燥湿,使胎气安。

3.杜仲安胎

前面提到,肾虚是胎动不安的重要原因,杜仲具有补肝肾,调冲任,固经安胎的作用,对于肝肾亏虚,下元虚冷的胎动不安,妊娠下血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杜仲除了补肾,还具有补肝。肝主冲任二脉,冲主血海,任主胞胎,肝肾不足,可导致胎元不固,胎漏下。正是杜仲具有补肝肾调冲任的作用,所以,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胎动不安具有很好的补益效果。

所以,综上所述,三者的安胎作用,适合于不同辩证类型的胎动不安。白术、黄芩、杜仲,三者是治疗胎动不安最常用的安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