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沉寂了有一些年头了,今年口蹄疫自北向南开始出现散发趋势,分析原因可能与今年寒冷气候有关。这让我们回想到5年前,商品口蹄疫0-A-亚洲1型三价疫苗刚刚出来时,可谓是所向披靡,厂家直接跟猪场签订保护率合同,保证90%以上猪群不发病。相比于之前猪场免疫的0型灭活苗,商品疫苗效果确实不错,既可以用作预防,还可以用于紧急接种。
后来经过2年时间,国家公布口蹄疫亚洲一型已经通过免疫做到无疫,本来国内亚洲一型口蹄疫的占比就不高,只有5%左右,现在做到免疫无疫了,那以后就没有必要再免疫亚洲一型的口蹄疫疫苗了。紧接着各大疫苗厂家开始生产O-A二价口蹄疫疫苗,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猪场正在免疫的口蹄疫疫苗。

关于口蹄疫疫苗如何免疫的问题,猪场有一定的争议,疫苗厂家当然希望多免疫几次,肥猪建议免疫两次,首次免疫日龄为40-50天,间隔20-40天,再免疫一次,种猪建议一刀切,每年免疫3-4次,其实目的很明确,大家心里都明白,这里就不必多说了。
很多养殖户问道,到底猪口蹄疫0-A二价灭活疫苗多少天打好?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猪场的口蹄疫免疫程序?其实每个猪场的免疫程序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有些规模较小的猪场没有办法通过试验和实验室监测的手段来调整免疫程序,只能按照厂家的推荐方法免疫。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来粗略调整猪场的免疫程序,就拿口蹄疫疫苗来举例示范。

一、不同规模猪场免疫程序不同,规模场要定期免疫,散养户可以根据情况来调整
在大型规模化猪场工作过的人员会发现,越大的猪场免疫程序越复杂,免疫的疫苗种类越多,也越频繁。为什么呢?
规模化猪场饲养管理和技术水平高,不是应该少打疫苗吗?再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能规模化猪场免疫的疫苗要减少很多,但是现在来说,国内猪病还是比较复杂,没办法做到净化,只能通过疫苗免疫来预防疾病。而规模化猪场由于养猪数量多,密度大,为了防止个别猪群出现感染而波及全群,因此需要通过频繁的疫苗免疫来达到猪群产生保护性抗体。
但是农村中小规模散养户,养殖数量较小,密度没那么大,有些猪病当地都没有发生过,比如乙脑。因此散养户有不少疫苗是不做的,如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口蹄疫疫苗、圆环和蓝耳疫苗等。就拿口蹄疫来说,有些散养户猪场,只给小猪免疫,母猪一般不免疫,小猪也只是免疫一次。而规模化猪场小猪要免疫2次,间隔一个月。
因此,对于中小规模猪场,建议根据当地的发病情况来选择免疫次数,如果当地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发病,那么肥猪尽量免疫1次以上,2次更好。母猪根据猪场的往常年发病情况而定,如果以前发生过口蹄疫,一般母猪体内会有持续性的口蹄疫抗体,可以不免疫,这只是针对散养户而言。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发病情况,比如村里哪一户发生口蹄疫了,其他猪场可以使用O-A二价疫苗紧急接种作为预防。

二、猪场为何要确定疫苗的首免日龄?也就是口蹄疫第一次免疫时间
每个猪场首免日龄不同,因为不同猪场母猪体内口蹄疫抗体水平不同,有的猪场以前发生过口蹄疫,体内有一定的抗体。还有的猪场免疫过口蹄疫疫苗,也会产生一定的抗体,根据免疫时间的长短,体内抗体还不同。仔猪从母猪奶水中获得的母源抗体也根据母猪和仔猪的体质不同而不同,因此这就决定了不同猪场仔猪的母源抗体消减规律不同,首免日龄当然也不同。
口蹄疫首免日龄的确定是根据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的衰减规律决定的,一般仔猪通过奶水获得口蹄疫母源抗体,断奶后但是随着日龄增长,仔猪体内抗体会缓慢下降。我们免疫疫苗的目的就是在母源抗体下降的同时,免疫疫苗产生疫苗保护性抗体,以代替母源抗体继续保护仔猪。
但是免疫疫苗对猪体是一种抗原刺激,而母源抗体是一种对应的抗体,免疫的时间不合理,疫苗抗原会综合母源抗体,这样疫苗免疫就起不到效果,还会加快母源抗体的消减速度。因此,首免日龄确定非常关键。

二、如何确定仔猪口蹄疫疫苗的首免日龄?
如果按照标准的口蹄疫抗体衰减规律,对于饲养管理水平一般,生物安全差,且口蹄疫野毒压力大的猪场,一般是根据仔猪血液内口蹄疫抗体值介于0.5-1.0之间的比例数量在60%-80%时,确定首免日龄,大多数猪场是在5-6周,也就是35-42日龄之间。
对于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生物安全好,且口蹄疫野毒压力不大的猪场,一般是根据口蹄疫抗体值小于0.5时比例占比在60%-80%左右,确定首免日龄,大多数猪场是在6-7周,也就是42-49日龄之间。

综上所述,不同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猪场,口蹄疫免疫程序不同,一般集团化猪场,饲养管理水平高,生物安全好,口蹄疫压力小的猪场,首次首免日龄稍微晚一些,在42-49日龄较好;一般中小规模散养户,饲养管理水平一般,生物安全较差,口蹄疫压力较大的猪场,首免日龄较早一些,35-42日龄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