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简单说就是肠黏膜表面上的隆起性病变,有大有小,可能有芝麻、绿豆大,也可能有花生、小枣那么大,形状不规则。约80%-95%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因个体差异不同,演变过程约5-15年,或者更长。
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较高,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大肠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但也不可忽视。

大肠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息肉脱出、腹痛、肠梗阻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缺乏特异性,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
大肠息肉病理后,分为非肿瘤性息肉(炎性、增生、幼年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前者一般不发生癌变,后者癌变率较高,以管转腺瘤多见,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
大肠息肉形成原因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炎性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等,会导致炎性息肉的发生。
2、年龄:随年龄增大,肠息肉发病率增高,40岁以上人群高发。
3、饮食、生活习惯:高脂、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肥胖、不良情绪,会增加肠息肉风险。
4、遗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有一半几率会遗传给后代,青少年时期发病,需及时处理。

发现大肠息肉如何处理?
临床上,一般根据肠息肉的大小、数量、有无症状、病理性质等,决定治疗方案。如下:
1、小息肉多在肠镜检查时,直接摘除后送病理。
2、直径在2cm的腺瘤,可行EMR、ESD术,如果直径超过3cm,需行手术摘除。
3、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切缘无残留,分化程度较好,摘除后可不必再做外科手术,需密切随访。如果腺瘤浸润黏膜下层,或穿透黏膜肌层,需按大肠癌治疗。
4、炎性息肉可定期观察,炎症刺激消失后,部分炎性息肉会自行消退;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大肠息肉切除后饮食需注意什么?
息肉摘除住院期间,医生或护士会交代什么时候可以进食、以及进食要求,一般需禁食几日,从流食—半流食—普食过渡。
1、术后以质软、清淡、好消化饮食为主,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规律进食,忌暴饮暴食。
2、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当摄入一些粗粮,多吃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猕猴桃、苹果、玉米、豆类、蛋奶、鱼肉等。
3、最好忌烟酒,改变不良烹调方式,如煎炸、烧烤、腌制类食物,最好以蒸、煮、炖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

其他注意事项有哪些?
1、休息活动
因肠壁较薄,内镜下治疗后,需卧床利于肠粘膜创面恢复,避免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具体听内镜医生指导。可适当活动锻炼,但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提拿重物等。
2、定期随访
息肉摘除后1年需复查一次肠镜。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需3个月或6个月后复查一次,具体遵医嘱进行。
随访期间应做大便隐血、CEA检查,如果发现新发或复发息肉,需内镜下电凝电切或氩气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