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手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更新于:2021-09-17 12:37:05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肠息肉的组织学分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肠息肉的组织学分类

1、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出现异型性,即成腺瘤。腺瘤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5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升高。腺瘤直径很少超过2cm,小于5mm的称为小腺瘤。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种,有恶变倾向。

2、炎症性息肉:继发于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损伤粘膜组织,上皮再生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粘膜构成息肉。此类息肉多无蒂,呈丘状隆起于粘膜表面。息肉表面光滑,质软。部分息肉表面充血有糜烂面,质较脆。

3、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性息肉综合症。息肉分布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息肉常是散在多发,大小差别明显,多为有蒂或亚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质地中等,一般无恶变。

4、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又称增生性息肉,常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镜下特点:息肉多在2mm - 5mm之间,常呈丘状隆起。质软、多单发。不易恶变。

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便秘、腹痛及肿物自肛门脱出和贫血等;偶尔还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肠息肉手术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摘除息肉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有无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如稠米汤、清稀饭、汤类、菜水、藕粉等呈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用牛奶、豆浆,牛奶或豆制品饮品可引起腹胀。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较软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的食物如菜泥、蛋糕、烂面条等。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避免油炸、腌制食品。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按时用餐,不吸烟、不喝酒。

肠息肉预防注意事项

建议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积极乐观心态,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建议50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三年甚至每年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检出的大肠息肉,<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1cm应及时治疗。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

结语:大肠息肉多有遗传倾向,大肠息肉患者的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等,患大肠息肉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6倍, 患大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6~10 倍。因此,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腹泻、大便变形等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