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罗非鱼都不要吃的,甚至岸边还有人丢掉的罗非鱼,但美国却大量进口罗非鱼,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小时候我们家穷,猪肉都难得吃几次,最多就是切点肉丝,再熬点猪油,牛肉在20岁之前基本没吃过,那时候我爸经常去河里抓罗非鱼,不过吃起来总有一股泥腥味,肉质一般,最大亮点就是没有小刺,而且河里很多(免费食物来源)!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慢慢的就不吃罗非鱼了,改吃鲫鱼、鲤鱼等家鱼,逐渐被我国人民淘汰的罗非鱼,反而成了美国餐桌上的热门鱼肉,甚至一度超过了三文鱼。
下面就详细说下罗非鱼在我国的“泛滥史”,以及“为什么美国人会这么喜欢吃罗非鱼?”

罗非鱼的泛滥史
罗非鱼原来指的是莫桑比克罗非鱼,生活在热温带,外观体型跟鲫鱼类似,很容易混淆。
1957年,广东地区开始引进罗非鱼,目的就是为了杂交,当然也不只有罗非鱼这种鱼,还有好多品种,但当时我国鱼类杂交技术并不成熟,相关学术研究也十分粗浅,所以只能不断尝试。
没想到在这么多杂交实验对象中,罗非鱼坚挺的活了下来,不仅能迅速适应我国水域环境,就连繁衍能力都没有受到一丝影响。

后来人们开始研究罗非鱼,到底是什么能力,让它如此出众?
首先罗非鱼不挑食,藻类、水中植物、各种底层生物都能成为它们的口粮,总之就是胃口好,抗饥饿能力强。
最关键的是,这家伙的繁殖能力特别猛,一般只要6个月,罗非鱼就会性成熟,一条成年的罗非鱼,每次能产1000~1500枚鱼卵。
按照正常的逻辑,鱼卵在孵化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其他生物的侵袭,所以能孵化多少,完全看运气。

但罗非鱼不同,它会将鱼卵含在嘴中,直到小鱼破卵而出,这种高效的孵化方式,让罗非鱼的族群能在短时间内兴盛起来。
就这样,罗非鱼开始称霸我国养殖鱼塘。
我们都知道,南方雨季经常会发生洪水,再加上我国当时养殖产业不规范,导致很多罗非鱼“逃”到了野外水域。

集环境适应能力强、不挑食、繁衍能力强的罗非鱼,开始不断出现在广东一些河道、水库中,经过短短数十年,罗非鱼总数量轻松远超本土鱼类。
当时我们家后面那条河,随便钓都能钓到罗非鱼,所以此现象并非虚言。
很多北方朋友不信,这是因为罗非鱼属于热温带,对水温有严格要求,言下之意就是“怕冷”,所以罗非鱼没能出现在北方水域,北方朋友不知道罗非鱼,也纯属合情合理。

罗非鱼到底脏不脏?
罗非鱼在南方水域的口碑非常差,其一,生长环境脏;其二,吃起来带有泥腥味;其三,几乎什么都吃,让人联想到了猪;其四,罗非鱼会破坏水域自然生态,下面逐步来分析。
生长环境:水域是否肮脏,并不能直接代表鱼类肮脏,只能说明这种鱼的环境适应能力强。

泥腥味:泥腥味的本质是水中的藻类在代谢过程中会释放泥腥味的物质,此外像很多菌类也会产生这类物质,罗非鱼吃下去后,短时间内可能会代谢掉,但长时间吃这类食物,肉质中也会带有“泥腥味”,这是由生存环境导致的,跟罗非鱼没有关系。

杂食性:罗非鱼什么都吃,不代表它脏,因为其本身就属于杂食性生物,在处于饥饿状态下,即便吃些腐食也不能代表什么,鲫鱼、鲤鱼也是杂食性鱼类,如果不具备“杂食性”,可能罗非鱼早就被淘汰了,换个角度,假如你饿到极致,你会吃什么?

破坏水域自然生态:这是因为罗非鱼有水底筑巢的特性,它们会用胸鳍刨坑,这种行为会破坏水底植被,罗非鱼大量聚集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好不到哪里去。
小结:总的来讲,罗非鱼如果规范化养殖,它的肉质还是不错的,可能是大家没有真正吃到过美味的罗非鱼吧。

美国为什么会大量进口罗非鱼?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对象为美国、欧盟、俄罗斯、墨西哥等国,其中美国为我国罗非鱼最大出口国,2019年出口量高达11.9万吨。
21世纪以前,美国人的餐桌上几乎见不到罗非鱼的身影,短短20年,罗非鱼就成了仅次于虾、金枪鱼、鲑鱼的第四大水产品,各大超市货架上都有罗非鱼的产品。
为什么罗非鱼在美国能如此风靡?

1.罗非鱼的鱼肉质量高
美国人的日常饮食大多为高热量食物,比如汉堡、牛排、奶酪等,吃多了也觉得油腻,而且还不健康,而罗非鱼肉质鲜美,它的肉具备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除了含汞量较低之外,还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

2.罗非鱼这道食材老少皆宜
欧美国家的人在吃饭时,不喜欢“吐来吐去”,特别是欧洲国家,然而罗非鱼最大的亮点就是“没有小刺”。
肉多刺少,烹饪方式简单,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优质食材。

3.价格亲民
虽然三文鱼也没有骨头,但三文鱼这个价格,说实话要经常吃,还是得花不少钱的,但罗非鱼不同,同样肉质鲜美,同样没有肌间刺,价格却比三文鱼低了很多。
所以综合以上优点,美国不仅从我国大量进口罗非鱼,还把罗非鱼作为“哺乳期女性首选水产品”推荐,评分比三文鱼都要高。

结语
其实大家不必嫌弃罗非鱼,有一说一,美国对进口食品安全要求极其严格,我国罗非鱼能出口到美国,已经代表罗非鱼没什么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很少能吃到鲜美的罗非鱼,大多数罗非鱼口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