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别名苋,是苋科中以嫩茎叶为食用部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依叶片颜色,可分为绿苋、红苋、花叶苋或说彩苋3类,我国就是苋菜的原产地。苋菜原本在长江以南地区栽培较多,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各地推广名、特、稀蔬菜栽培,苋菜也跟着走向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食用苋菜,可炒食、做馅料、做汤料,也可以取其老茎腌渍蒸食。苋菜白锈病是苋菜栽培中最易发生的病害,也是影响苋菜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病害。

苋菜白锈病如何识别?
苋菜白锈病主要侵染危害苋菜的叶片,有时茎杆也能受害。被病菌侵染引起发病的苋菜叶片,初期正面病斑并不明显,而叶片背面会出现白色漆状疱斑。至于疱斑的颜色,会因为其着生的苋菜或花叶苋菜具体部位颜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着生部位叶的颜色是绿色时,疱斑颜色为白色、污白色或淡黄色,而着生在紫色叶片或者花叶上的紫色部位的病斑多呈亮紫红色。
通过透光观察可以发现,着生在紫苋叶的绿色部位的病斑,显现淡黄色或淡黄绿色。而着生在紫苋叶的紫红色部位的病斑,则呈现为灰褐色、紫红色至暗紫色。病斑的整体表现是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差异较大,一般直径1——10毫米。严重时,疱斑密布叶片或连合,整个叶片凹凸不平,容易引起叶片脱落。茎杆受害时,被害部位肿胀畸形,比正常茎杆会增粗1——1.5倍。疱斑的疱状孢子堆成熟时破裂,散生出白色孢子囊。

苋菜白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直白的说,苋菜白锈病就是被鞭毛菌中的宽白锈菌侵染引起的,属于真菌性病害。侵染寄主的宽白锈菌的孢子囊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生长发育,成熟时散生新的白色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传播后的孢子囊飘落到寄主植物上,在适宜温度为10℃、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时,开始萌发产生芽管并对苋菜进行再侵染。
在北方寒冷地区,宽白锈菌以卵孢子随苋菜的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或者直接产生芽管,侵染苋菜,使苋菜致病。气候环境阴雨连绵,栽培过密,偏施氮肥等外界因素,容易诱发苋菜白锈病。

苋菜白锈病的防治方法
1、选种与轮作倒茬。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是规避苋菜白锈病的首选措施。对发病严重的地块,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也能较好地规避苋菜白锈病病害。
2、种子消毒。播种前,使用种子重量0.2——0.3%的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使用新高脂膜拌种。
3、管理措施。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小水勤浇,正确掌握合理的田间湿度,雨后及时排水,降湿抑菌。发现病株,及时摘除,合理处置。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交替用药,10天1次,根据使用效果,决定防治次数。在喷药防治的同时,对苋菜植株,每亩辅助喷施30——50毫升增产菌或植保素6000——9000倍液,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