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锈病,是由白锈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苋菜易感。因此,是苋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并且,由于白锈菌的孢子囊具有“游动性”,所以,一旦有苋菜植株被感染,就会迅速传播,使大部分苋菜植株染病,从而造成苋菜减产或绝收,导致种植效益降低。那么,白锈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害?它的发病原因、流行规律又是怎样的呢?又该如何识别呢?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苋菜的这种病害。
一、什么是白锈病
所谓的白锈病就是植物叶片背面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的一种病害。这种病害可直接导致植物叶片脱落,从而使植物因缺乏光合作用而减产。但对于叶类蔬菜来说,一旦染病,就会使之失去种植价值。因此,白锈病对叶类蔬菜(包括苋菜)造成的威胁最大。应该加强防治。
二、苋菜白锈病的发病原因
白锈病的病菌以菌丝体的形态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或苋菜的病残株上,并能在土壤中或苋菜的病残株上越冬或越夏。当苋菜田间的温度较低而湿度较大时,白锈病的菌丝就会形成孢子囊并开始游动,然后从苋菜基部叶片的气孔侵入苋菜机体组织中,开始对苋菜造成侵染,从而使苋菜发病。个别苋菜植株一旦发病,就会成为“带菌体”,其植株上的白锈病病菌游动孢子就有可能借助气流或雨水进行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从而使大田里的其它苋菜植株感病。
三、苋菜白锈病的流行规律
虽然苋菜的整个生长期间都能够感病,但以多雨高湿、温度相对较低或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发病较重。因此,当阴雨连绵、灌水不当、种植过密、株间郁闭时,一定要预防白锈病的发生。
四、苋菜白锈病的识别方法
苋菜白锈病主要为害苋菜叶片,虽然叶柄和嫩茎也能受害,但受害较轻。当叶片感病时,在叶片的正面会显现出黄绿色的、边缘不太明晰的不规则型斑痕,在病斑相对应的叶片背面会着生圆形、长圆形至不定形的疱斑,并可散露出白色粉末状物。如果病害严重时其疱斑会密集呈现,从而导致叶片凹凸不平,继而出现黄褐色坏死,最后,因叶片枯黄而失去食用价值。
五、苋菜白锈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苋菜有许多品种。有的苋菜品种高抗白锈病,一般不会感染此病害。因此,尽量选用抗白锈病能力比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从而减少或杜绝白锈病的发生。
2.播种前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采用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拌种的使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也可采用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拌种的使用量也为种子质量的0.3%即可。
3.合理密植
一般每亩地播种250-500克种子为好,从而使每亩地的苋菜植株保持在30000株左右。这样就利于田间通风,增强了植株间的透光率,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
4.合理施肥
不能偏施氮肥,以免造成植株徒长,从而导致田间郁闭。在施肥时,应适量多施用一些磷钾肥,以促使植株健壮,增强其抗病能力。
5.合理浇水
浇水时,一定要避免大水漫灌,可以小水“频浇”,以地皮湿润为度。在雨后,应及时清沟排渍,尽快降低田间湿度。
6.药物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采用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甲霜·铝·铜可湿什粉剂500-6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一般情况下,应每隔10天左右喷雾防治一次,共需要喷雾防治三次。为预防病菌的抗药性,在防治时,可交替用药。
在发病后期,苋菜已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防治的意义已经不大。所以,不建议再进行防治。综上所述,苋菜的白锈病害对于苋菜的危害非常大,常会造成苋菜减产或绝收,因此,一定要加强防治。一般情况下,只要按照以上介绍的防治方法去做,就能够减少或避免白锈病对苋菜的危害。所以,建议你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