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面条是由什么食物演化而来

更新于:2021-11-19 17:44:04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从面条起源,面条营养和加工方式谈长期吃面条是养胃还是伤胃—— 中华面条之起源面条是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全球的面条主要分中华面条和意大利面条两种。面条是以

从面条起源,面条营养和加工方式谈长期吃面条是养胃还是伤胃——

中华面条之起源

面条是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全球的面条主要分中华面条和意大利面条两种。

面条是以面粉(不一定非要用或全部用小麦粉)为原料,经过加水和,揉成面团,面条再经过挤压、擀、搓、拉、扯、削、揪、拨等加工方法,形成的长条状、管状或片状或者其他形状的面制品的统称。

那最早面条是如何被人们发明(应该是发明,因为世间本没有这个东西)出来的呢?

这就得考究下中华面条之起源。

参考面条的发现的年代表,分析中华面条的演化脉络,可认为——

“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

剁荞面是中华面条最早的形态;

饸饹面是挤压面条的鼻祖,是面条规模化生产的初级形式。

手擀面是小麦引入西域、关中和中原后,在剁荞面和烙饼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擀切结合的家庭食用面条。

新疆拉条子是兰州拉面的祖先;

兰州拉面是手工挂面的雏形。

上述的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

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甘青考古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所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距今3900年)挖掘发现了一只蓝纹红陶碗,碗底泥土中有线团状物,酷似今天的 “面条”。

根据该面条和碳同位素考证,该面条距今已有3900年的历史,经研究该面条主要有粟米和少量的黍子制作而成。

而且,在这碗面条中,还发现了动物的碎骨,说明这是一碗荤面。

而青海的这一发现,如果证实是面条发现的话,既就可以挑战以前由西方世界公布的关于意大利面起源和历史的假设。

中华面条是由什么食物演化而来?

西汉时期,为了满足军事储备需要和大型盛宴的保障,朝廷需要可供大量人和储藏的食品技术,就出现了可供食用、储藏和携带的烙面。

烙面,是用荞麦、小米和豆面等和成面糊后,在锅上摊出的煎饼。据说这种东西,在先秦时期,秦国军队就有了马背上的锅盔和烘干牛肉、白酒作为军粮。

这种烙面和锅盔的含水量很低,便于储藏和携带,还是熟食,也可以切成条,放在锅里煮食。

记住,这里有了可以切成条的烙面,有了苗条的初级意思。

我们接着往下捋。

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东汉大臣、农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崔骃的孙子,书法家崔瑗的儿子崔寔在其著作《四月民令》里有“水溲饼”、“煮饼”的记录,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面条最早的文字记录。

这种吃法,将未发酵的小麦面或杂粮面烙煮或蒸煮后,再烩汤吃,至今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饮食中依然可见。

只是那个时候,在陇东陇西、关中和中原地区种植的植物为起源于中国的谷子、粟米、黍子、荞麦、大麦、大豆等,没有或几乎没有小麦种植。

中国原产的这些农作物,除了大豆外,其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磨成粉后制作的面团,虽然有一定的塑性,但延展性很差,弹性有限,做成生面条还不具备。

但是,这些面团经过固化和熟化后,经过水煮(水溲饼),蒸(蒸饼)后,淀粉经过加热后的糊化,就有了一定的弹性和延展性,可以方便再次加工,挤压和延展,如做成荞面饸络。

到了魏晋时期,面条叫做“汤饼”,南北朝时期称为“水引饼”或“水引面”,比如北魏、东魏时期大臣,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在他所写的著作《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水引饼”为将筷子粗细的面条压成韭叶状。

到了宋代,“汤饼”终于被改成了“面条”的称呼

据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经过检阅敦煌文献,发现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酸汤挂面”,而且还被装进礼盒用作婚姻聘娶的礼物。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地方,将挂面称作“龙须面”,依然在迎娶新娘时为不可或缺的礼物。

北宋时期由官方编撰的《太平御鉴》就介绍了几种面条的做法,还记载了北方地区在冬天里就把汤面作为御寒取暖的家常便饭。

元代中医学家忽思慧所写的《饮膳正要》中就记载了可以长期储存的干面条,也即是今天的挂面。

在今天的陕北农村,剁荞面依然是非常流行的面食,其制作方法还保留了古时候的很多影子,就是将新磨制的荞面,再加上一些沙蒿籽或榆树皮粉,然后用水和成面团,经醒面和揉面后,擀成一厘米厚的面饼,用大刀剁(快速切)成厚度为2~3毫米的面条;水煮熟后,加上羊肉汤 和调味的蔬菜(沙葱)等(相当于现在的卤子或码子)食用。

我再来给说一下荞麦饸络的做法,将荞麦和成面团后,将蒸锅的饸络面团经过木制的孔穴挤压(也就是饸络床),然后,放到锅里煮,在加入卤子后,就是一碗饸络面。当然,饸络面可以做成汤面,也可以凉拌、炒食,这一面食现在也还是西北部分地区县城或乡镇里宴请宾客的食品。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

剁荞面是中国最早的面条形态;

饸饹面是挤压面条(包括粉丝)的鼻祖,是面条规模化生产的初级形式。

手擀面是小麦引入西域、关中和中原后,在剁荞面和烙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家庭食用面条。

以上这些观点,也许可能就是中华面条的早期雏形和演变过程。

好,在我们了解了中华面条的起源、历史和演变进程后,让我们详细解读下长期吃面条是养胃还是伤胃,或者是哪种面条是养胃,吃哪种面条可以伤胃,等等。

长期吃面条是养胃还是伤胃,或者是哪种面条是养胃,吃哪种面条可以伤胃?

面条,毕竟是面做的,如果长期只吃面条再配少量的咸卤汁,在很大意义上,这就和吃馒头就咸菜差不多。

这样的结果,除了能得到面里仅有的那点营养外,身体需要的其他营养都会严重不足,比如兰州拉面,除了面条、寥寥两片牛肉、几片白萝卜片、一点点香菜和牛肉清汤的营养外,人体需要的其他大量营养都明显不足,而且在兰州地区,有的人一天三顿拉面,你说这样的结构是养胃还是伤胃?

我再来说说面的营养。比如说,面里没有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叶酸的含量太少,钙的含量也少的可怜,铁和锌也显得严重不足,蛋白自也不能提供一个人一天的需求...

可以简单这样来理解,靠面条和咸汤来撑饱自己的胃,这其实在糊弄自己,时间长了,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营养够尚且不够,我们的身体就会变成豆腐渣工程,别说养胃了,这简直是在伤胃。

所以,长期吃面条可以,但绝不能把面条当做唯一的营养来源,毕竟面条其主要营养就是碳水化合物,身体需要的其他营养,包括非肉类蛋白(来源于豆制品和蛋类)、肉类蛋白、膳食纤维等就需要其他食物来补充。

所以,想着长期吃面条的时候,先考虑下如果长期吃,也不要光考虑省事,还要想想让自己的身体满意,多样化的蔬菜,肉、蛋、豆制品等,都要在一餐当中照顾到,保障营养全面而均衡。

比如,你可以荷包一个鸡蛋,你可以切上两片酱好的牛肉,你可以开水炒一下胡萝卜片、油菜或菠菜、木耳,加一点豆腐丝,切一个西红柿,其实花不了几分钟,就能让一个长期吃面条的人,让单纯的一碗面条变成面条大餐,还能保障身体营养的全面均衡,让长期吃面条的饮食质量大大提高。

就像北京炸酱面一样,你不能仅仅煮好面,只是浇一点找好的酱,还要注意有品种繁多的“面码”,炸酱里本来就有了肉丁和炒鸡蛋,面码里再整的丰富一点——绿豆芽、煮好的黄豆、香芹粒、胡萝卜丝、黄瓜丝、木耳...

另外,对于胃肠不好的人,牙齿不好的人,煮面条的时候,就要煮得软一点,否则面条煮硬了那不是养胃,而是徒增胃的负担。软软的面条,便于消化吸收。吃的时候还可以配一些姜汁、蒜汁、胡椒粉、花椒盐之类的香辛料,提高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再者,都说原汤化原食,但并不是所有的原汤都能帮你化原食。原汤化原食的好处是,吃面条等淀粉类的食物前后,喝一点溶入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原汤是有益健康的,也能养胃。但是,现在的很多像挂面、龙须面、火锅面等,为了提高面的“筋力”而添加了盐、碱在面条里,这样煮出来的面汤就是咸的、或含了碱的成分,这样的面汤,都是咸汤、碱味汤,既不好喝,含钠量也高,这样的汤既不美味也不养胃,还是不喝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