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血压搞特殊

更新于:2022-01-29 17:21:52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先说结论,血压的高压(收缩压)和低压(舒张压)同等重要,都要看!据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显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旧是: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

先说结论,血压的高压(收缩压)和低压(舒张压)同等重要,都要看!据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显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旧是: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该指南的主要核心有两个:

1. 是简化血压分级:高血压分为1-2级,取消3级高血压(很高危)。关于高血压的标准,高压或低压中有任何一个高于标准就是高血压。

2. 简化血压目标:最佳目标是130/80 mmHg,基本目标(最低标准)是血压下降20/10 mmHg,最好是<140/90 mmHg。要想达到正常血压,高压和低压必须同时低于相应标准,有一个高都不行。

大家在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应该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大多数检查指标都只有一个参考标准,为什么高血压搞特殊,偏偏有两个,高压高或低压高或一个高一个低都不行,不知不觉中就被医生告知有“高血压”。

为什么高血压搞特殊?

其实不是高血压搞特殊,而是心脏于人而言太特殊了。血压,字面理解可以看成是血液单位面积作用的压力。这个压力从何而来,得从心脏说起。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泵,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水泵”,要想泵出“水”就有“水”泵进。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脏泵出,进入动脉血管,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侧压力,这时候血管承受的压力较高,称之为收缩压(高压)

反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心脏,已经进入动脉的血液仍然在继续流动,这时候血管壁仍然受到一定的压力作用,这个时候的血压值称之为舒张压(低压)

说人话就是,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是反应不同阶段下血管壁承受压力的指标,对于评估心血管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高血压真的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我们之所以会问“血压到底看高压还是看低压”的问题,是因为目前临床上高血压患者集中表现为“高压很高,低压正常或略高”。而且,此类患者有一个鲜明特征——高龄。另外,研究表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这也就引发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认为高血压只有年纪大的人才有。实际上确诊过高血压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认为”很荒谬,年龄只是其中一个诱因,高血压还有家族(遗传)化、年轻化的特点。

回到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高血压正在“年轻化”。如果按照我国近3亿高血压患者计算,每4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个高血压患者。注意,这里指的是“成年人”,而不是“中老年人”。

年轻人的“高血压”或许是被“压”出来的!

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集中表现为“单纯舒张压高”,或许是“压”出来的。

“疲于奔命”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的紧张之中,致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导致舒张压升高。

此外,还存在一些如缺少运动、经常熬夜、抽烟酬酒、喜吃肥肉、急躁易怒等不良习惯。

治末病不如治未病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51.6%,而其中仅有45.8%的人接受过治疗,血压能控制的患者也只有16.8%。

我们总是“知道的很多,做的很少”,从疾病层次上讲,没有人希望自己患病,就算有一点症状也总感觉只是偶发,并不重视。但从结果上看,如果不尽早干预单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没过几年就会发展成收缩压、舒张压都高的高血压。

回归我们本次讨论的主题上,血压到底看高压还是看低压,想必你已经有答案了——当然是两者都要看。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血压的异常就是心血管给身体的警示信号。

本文参考资料:

[1]陈鲁原.《国际高血压学会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带来的影响和启示[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8):7-9.

[2]刘靖.高血压治疗:基于血压水平,还是基于风险?[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2):108-110.

[3]何秉贤.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规律看其早防早治的重要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9):8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