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节气”

更新于:2021-09-05 13:59:42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二十四节气”中分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其形成历史由来已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侧重于对农时农事的指导作用。关于“二十四节气”,古代农民为了方

“二十四节气”中分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其形成历史由来已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侧重于对农时农事的指导作用。

关于“二十四节气”,古代农民为了方便记忆,编了个口诀表如下:

从口诀中不难发现,它包含了天文、气象和物候(即作物生长特征)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

何为“节、气”?

首先,说“气”。古代人认为天地之间存在气,各种物质也因有气而延续。司马迁《史记.律书》中记载:“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简单直白地说“气”是往复循环的,开始于冬至。

具体确定“气”的形式规律是这样的:古人把五天叫做一候,三候加在一起即十五天就是一“气”,那么全年刚好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

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处于核心地位。

其次,关于“节”。相对于“气”而言,就是把一年中气的运动当作一根直线,那么“节”即为在这根直线上画岀的刻度。这就是好比有了一把尺子,分成二十四格,利于人们来测量“气”的运行。

“节”是节度尺,掌握着“气”的运动,也是一种标杆。

“节”、“气”如何分的?

总体来说,一年称一元之“气”,一分为二,代表了阴阳初分开,分别是春分(阴消阳长)和秋分(阳消阴长)。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月怕半”,就是这个道理,过了“中秋”,一年的一半就过去了。

具体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分清的呢?看清下表就知道了。

各十二(、气)个。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冬月:大雪、立冬

腊月:小寒、大寒

从上表分清后,就知道是一种人为划分的时间节点,把一年中的温度、降水和光照长短等影响作物生长因素标注了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古时一开始的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按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而制定的。这样一来,就存在着一种不适或不能完全单独反映太阳的运行周期。

基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社会,就有必要产生一个新的农事历法,从而能严格地根据太阳的运行变化安排生产。所以,有人说是“阴阳历”的补充部分。

具体分法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360度,每隔15度就是一个节气。

故此,二十四节气是遵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来划分的。

如何形成的呢?

人是一种高智能动物,会思考,也会利用自然现象结合太阳运行规律给自己制定一个方法,从而用时间性去开展生产活动。

最早使用时为战国时期,后来经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记”中就有了记载,诸如:四立、二分二至的八个节气名称。

到了秦汉年间,针对农业的这个二十四节气就完全确定了下来。其中淮南王刘安组织修撰的《淮南子》一书中的记录就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一样的。

真正成为历法是在公元前104年时,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

鉴于此,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不断发展并完善的过程。有了它,农事生产就有了规律可循,再也不用凭感觉做事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岀现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十四节气”名称中有反映温度、大小暑、大小寒;有反映昼夜长短的两分两至(分:昼夜平分,至:白天或夜里最长的一天);也有反映天气的:雨水、清明、霜降、大小雪等。另外还反映了物候,比如惊蛰(蛰伏的虫子被春雷惊醒)和小满(作物籽粒开始灌浆渐饱满)。

虽然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内容较全面,但它有局限性。因为它的真实内含是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植物生长状态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仅适应该地区,相对于其它地方的农事指不存在多大意义。

总之,“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指导行为的一个历法,给农业生产带来有益的帮助。同时,自然现象能被人类利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