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判断小儿是否积食,俗话说:对症下药!积食是孩子常见问题!由于小孩子的脾胃比较脆弱,所以吃的太多、吃的不当,食物停留在脾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损伤了脾胃,而导致小孩突然发烧、咳嗽、流鼻涕、厌食、烦躁等等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肠胃比做童工,那么让宝宝吃得过多、过饱、就像是让一个童工完成一个成年人的工作量,那么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就会使它病例、罢工了。
现在说一下,怎么判断小儿积食:
1、掌握体温
每天小孩睡觉后要摸摸他的胸口和腹部是不是比其他地方热。如果是热,就要小心了,因为食积发烧和感冒发烧不同,一般都是胸口先热起来。
2、看大便
每天观察孩子一天几次大便,是稀还是稠,颜色和前一天的是否不同,有没有增多次数,如果是1天1次,忽然一天3次,那也是前兆。
3、看舌苔
每天观察舌苔,如果舌苔忽然变厚,或者1块红1块白,还有黄苔,也是脾胃出问题了。
4.看鼻梁
看孩子的鼻梁上,是不是有青筋,如果平时没有,忽然出现,那离食积也很近了。
5.看食欲
每天吃东西很香,忽然食欲不太好,或者不吃,或者挑食。
6.看眼睛
最近两天眼睛没精神,象睁不开一样。
7.看睫毛
正常的睫毛是一根一根微翘,最近两天睫毛几根几根的粘在一起了,就是要食积了。
8.看睡眠
如果孩子一般睡眠都很好,这两天忽然夜里翻来翻去,一会一醒,那也要注意,中医有句话叫胃不和而卧不宁。
9.呕吐症状
吃点东西就吐,这已经严重了,胃主升清,脾主肃降,现在不降反升。
10.咳嗽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
11.口气
孩子这两天忽然口气很重,那也是食积了。
12.腹涨
肚子没吃什么东西,肚子也很涨,那也是食积了。
13.反复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
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会上攻到扁桃体,小孩子就容易反复扁桃体发炎,呼吸道感染。
推荐小儿积食推拿手法:
1、捏脊(5—10遍)
捏脊除了有调阴阳、理气血、各脏腑、通经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外,还可以在日常保健过程中与摩腹、按揉足三里、补脾经等合用,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脾胃失和的宝宝都可以用。单独使用捏脊也可以对肠胃病、小儿疳积等消化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揉板门穴
揉板门穴2~3分钟。在宝宝手掌大鱼际的位置做揉法,力度适中,平时保健揉2~3分钟,如果生病则揉3~5分钟。揉板门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可以解决宝宝脾胃蠕动慢、吸收差、胃动力不足的问题。
3、运内八卦
运内八卦300次,在宝宝掌面上的掌心外围区域做顺时针方向运转,力度要非常轻柔,划过掌面后有一种痒痒的感觉。如果宝宝月龄大,建议每次运300~500次。运内八卦的作用和揉板门很像,也是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
4、补脾经
补脾经300次。在宝宝大拇指螺纹面做顺时针旋推,频率要高,300次最好在2分钟之内完成。这个手法使用时最好使用宝宝按摩油推拿,这样会使按摩更加顺畅,也不会摩擦宝宝娇嫩的皮肤。
5、按揉足三里
按揉足三里3分钟,告诉宝妈们一个简单的取穴方法:1是从宝宝外膝眼开始向下,宝宝四横指下方,胫骨外侧面。给宝宝批这个穴位更加推荐这个方法。
作用: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对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不化有调理作用。
6、揉腹部
揉腹部100,腹部涂上按摩油油,顺时针轻揉腹部100下,手法轻柔不宜用力。
7、掐四缝穴
掐四缝穴10~20遍。用大拇指指甲逐个掐揉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关节的四横纹,在四缝的位置上找出颜色深的血管来掐,力度不需要太大。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8、下推七节骨(3分钟)
位置:该穴位于腰骶正中, 第4腰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手法:用一手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外侧缘自上而下直推,约100-300次。 作用: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
特别提醒:推拿要坚持,一天一次到两次,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推拿手部的情况 下,只推小儿的左手。
很多宝宝发生积食都是在暴饮暴食之后,尤其是在家庭聚会或是节假日期间,朋友聚餐后,因为亲戚朋友在一起,家长往往不好意思严格地限制孩子,任由孩子敞开肚皮吃。这样往往一回家,孩子就开始积食了。这里我特别提醒宝爸宝妈们,外出就餐更要帮孩子把好饮食关。不要因为碍于面子而让孩子暴饮暴食。无论什么情况下,对于孩子的喂养都是要坚持“三分寒,七分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