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0岁以后,我妈妈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她最近买了一个新手机,里面有一款设置,可以自动的计算你每天的活动量。这搞得我妈妈简直太兴奋了,每天都报喜事的给我们宣布∶我今天走了6000步,昨天走了一万步……

我们都看着她乐呵,老人有时候都是小孩儿的心态,自己哄自己玩,只要她高兴就好。再说,有数据表明,一个人上了年纪,她走路的节奏,跟她的寿命是成正比——这对妈妈来说,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这运动量怎么算呢?老人每天应该运动多久?
我妈妈性格很开朗,她的个性让自己每天闲不下来,主意又多,每天都活力满满,精神充沛,非得给自己找点事,让自己忙起来不可。
以前她家里有个小菜园,从菜园子到她家,大概有三里路远。我妈妈不会骑车,老年人上了年纪也没有睡意,就每天五点起床,冬天有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她自己就走到菜园子去,看看她的小白菜,小萝卜,姜葱蒜们,有时候给她的菜浇浇水,有时候把自己千辛万苦收集来的鸡粪埋在土里,临走的时候,再扯几把菜,带回家慢慢吃。
如果自己采摘的菜里面有南瓜,萝卜等非常重的东西,我妈妈会坐公交车,一直开到她的家门口,这样她就会轻松不少。但这种方式她很少用,因为她还要拐到街上去吃早餐,顺便给父亲也带一份儿回去,要是手里有空闲,还得再买点其它菜。然后就自己大包小包的往回走,到了家里一般都是九点多钟。

这样算下来,连走路到菜园子里的劳动,加上朝回走的辛苦,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年人,活动量已经远远超标了。
回到家,母亲稍微休息一会,就开始洗衣服,然后就忙忙碌碌的做中饭。以前家里人多,她得做五六个人的饭,现在她只要去做父亲和她自己两个人的饭,自然就轻松不少。从起床到能够坐下来喝下午茶之前,母亲都在频繁的移动中,她有多年的高血压,活动过于密集,身体自然不能承受,但也没办法,人老了,思维固执,已经形成了习惯。
因为上午的活动量过大,到了下午,母亲自觉的将自己的时间改为休息状态,在麻将馆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除了上厕所,一般不起身。上午锻炼体力,下午锻炼锻炼脑细胞,这种分工还蛮合理!
吃完夜饭以后,母亲一般看自己的情况,如果精神头很足,再出门溜一圈,逛逛超市,散散步。要是神情懈怠或打麻将打输了,哪也不想去,就呆在家里嗑瓜子,看电视,十点钟准时睡觉。
虽然母亲有十多年的高血压和轻微的心脏病,但身体其他状况良好,面色红润,高门大嗓说话的中气很足,起路来健步如飞,一般的小年轻还跟不上。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寿命和他的走路症状是成正比的,这对于我们和母亲都是一个好消息。

这还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数据,不过我认为,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老人感觉到劳累,就要及时停下来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尽量不要选择剧烈的运动方式,可以以游泳、散步、慢跑、做操等方式进行,适量的家务活买菜、做饭、拖地等,也是运动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感觉有出汗现象,说明运动的目的就达到了,要循序渐进,切忌贪多求快。如果感到腰膝酸软,头晕心跳加快等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要及时停下来休息,必要的时候求医诊治。
如何才能做到更长寿?一个人能否长寿,影响因素有很多∶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基础病变、饮食习惯等等,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我们能够做到的,尽量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有坦然豁达的生活态度,按时吃药,及时检查,不将小病拖成大病,以免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对于外界的事物,我们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子女抱着宽容理解的态度,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对于钱财,要看淡∶挣钱目的,就是为了享受!所以在吃穿方面不要过于节省,每天要保证一定量的肉蛋奶,脂肪和水果的摄入量,吃饱穿暖,保持干净整洁,有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