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的来源和发展,最清记载于春秋战国时期,但那时还是个模糊的“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到周朝时,古人用土圭测日影,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当土圭的影子移动最北方的一天,也就是最短的一天,就叫做夏至。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也这样记载24节气中的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摄氏度。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除此之外,人们都知道,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就是说,从夏至这天开始,就进入了炎热的季节,天地间的自然万物,在此期间会生长的很快,也最旺盛。当过了夏至这一天后,太阳又会逐渐的向南移动,白天一天比一天减短,黑夜一则一天比一天增长。
古人也根据实践经验,流传下来不少关于“夏至”的谚语,比如:“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甲”、“夏至未过,水袋未破”、“夏至雨点值千金”等等
那么在夏至这一天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易经》国学认为,夏至节从阳气到达极致,但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此时,阴气便又会生出。因此我们中医也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少养生的知识。中医认为“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夏至一过,接着就是小暑大暑,暑期最容易寒气入侵。所以夏至期间最适合养生,调理身体。在夏至不仅要睡好午觉,多饮水,还要尽量多吃些些青菜、瓜类等清淡滋补类食物达到避暑、养生的效果。
其次在传统文化中,每到夏至何地都有不同的习俗。
一.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二.消夏避伏
在古代,夏至日,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
三.食“麦粽”与“夏至饼,或者吃面食,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而在我们苗族地区至今都保留着夏至吃糯米粉做成的肉丸,或者糯米粉做的夏至粑粑。
由此可见, 夏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充满着传统风味的节气,一个简单的节气蕴含着多种寓意。所以每年的夏至不妨行动起来,将习俗变成一种习惯,一起来过夏至节,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