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是一首中国人都会背诵的“二十四时节”歌,历史的风吹越了千百年,但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里所表达的一种人文精神却亘古不变。
“二十四节气”以及汉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标志和代表之一,是中国的科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产和生活。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可是,在中国人现在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官方用的是西方传来的公历,汉历(农历)成为了一个配角。什么原因呢?是公历先进、汉历落后吗?我们今天不妨来比较和探讨一下。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天文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统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文仪器的制造,以及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前列。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历法。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月亮的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运动。
早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纪日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11分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
而在欧洲,罗马人采用儒略历也是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了约500年。而古四分历确立的19年置7闰的原则,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宣布的,也比我国晚了100年左右。
从古四分历诞生以来,我国历法不断改进。据统计,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出现了102种历法。尤其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参与编定《授时历》,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而格里历制定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明代末年,邢云路在兰州建造历史上最高的木制六丈高表,进一步测得岁实365.24190日,同现代理论计算值只差2.3秒,其精确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
公历进入中国的历史
1912年,仰慕西方的革命先行者孙先生抛弃了中国几千年的汉历,在中国推行起了西方的公历,并按照基督教的“上帝一个星期创造世界”的教义,中国人迎来了星期,有了礼拜天(星期天),中国也似乎从一个野蛮落后民族终于也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与世界接轨”了。
后来孙先生虽然被袁世凯篡夺了总统宝座,可公历还是保留“正统”地位,不仅如此,在节日上也不断与国际同步,从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节,到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老外过的节日,中国人都要把热闹凑一凑。
公历与汉历的对比
公历实质上是一种阳历,最先是古埃及人创立的,其一年取为365日,而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2日,相差0.2422日,如果连续4年,就相差0.2422×4=0.9688天,接近1天,但是差0.0312天。西方人于是硬性规定用"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办法来解决。
2月多1天,这一年366天,就是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一来,历年平均长度就可达到365.2425日,接近了回归年的长度。
一年365日,闰年为366日,那一年12个月怎么分配呢?西方人又硬性规定1、3、5、7、8、10、12月为大月,这7个月有31日,合计217天,4、6、9、11月为小月,这4个月只有30日,合计120天,2月份为28日,于是217+120+28=365天,碰到闰年,2月变为29天,于是变成366天。
西方人再在圆周理论的基础上,将1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于是公历就形成了。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汉历。汉历,又名农历、夏历、中历、旧历、阴历,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是一种阴阳合历。
汉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月大30日,月小29日。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为此,通过19年增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四分历”来调整,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节气就是时节和气候。“以天文定时候,以物候定气候”是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内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独特而伟大的发明。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之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这种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更加科学和合理,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二十四节气与阳历的一年都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公历的日期有严格的对应性。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人们可以依据节气来安排各项农事活动。
也就是说,在年月确定后,中国人又制定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对应着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
画外话,就是你认为狂妄无知也罢,多说几句
对比公历(西历)和汉历的介绍,我们应该发现,中国历法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可以说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节气的划分让中国人从容地利用物候、气候的变化,来指导农耕生产,充分利用太阳能,精耕细作,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而时辰的划分又让中国人懂得了养生之道,效法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实现健康长寿。
另外,由汉历衍生的各种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都是“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体现,融天道与人道于一体,成为中国人幸福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节气、时辰、节日也成为了中国人感情的寄托和诗文的创作源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对联因此而创造出来。
可公历呢,看起来浅薄简陋得多,在西方社会,除了他们的节日,几乎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其历法只是用来过日子、算年龄,既没有汉历“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也没有汉历指导生产和生活的实用价值。
而星期的划分除了给基督徒做礼拜、去缅怀他们的上帝创世之功外,对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意义的,现在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周一到周五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周六周日就睡得天昏地暗,想去游个景点就人满为患。
这样的星期安排其实是违背天道和人道的,试问太阳哪天会不落山,哪天又休息不升起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来就是自然之道,既节省能源,又有利于养生,可公历却没有顾及这些。
西方没有节气,但是有节日,但是其节日跟天时一点关系都没有,往往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过元旦,迎接新年,春天都还没到,这哪有点喜庆的气氛?天时和人意根本不同心不和谐。至于其愚人节、万圣节,在中国人看来,则纯属黄口小儿的游戏。其父亲节、母亲节,对讲孝道的中国人来说,纯属多此一举。圣诞节、平安夜,那是基督教的节日,对于不信基督教的中国人来说,跟人家娶媳妇一样,没有自己也要入洞房的理由,至于感恩节,那是建立在血腥屠杀印第安人基础上的狂欢,不管印第安人是不是我们商朝的殷人,那都是反人道的。
我们仅拿历法这件事来说,是公历先进,还是汉历先进呢?撇开民族感情,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会觉得汉历先进。
参考文献:
胡百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反思:为什么先进的汉历被浅陋的公历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