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什么是三九

更新于:2022-01-16 15:55:50 知识问答 万阅读
最佳答案什么是三伏,什么是三九什么是三九天,什么是三伏天三九三伏是什么?三伏三九是拿三伏哪三九?三九和三伏什么意思?

什么是三伏,什么是三九

三伏(Three Fu)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三九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什么是三九天,什么是三伏天

1、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2、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九三伏是什么?

“三九”指的是冬至以后第三个9天,大约在1月12日到20日前后。“三伏”指的是初伏、 中伏和末伏,基本上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此,这一天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照射最少。

但是冬至并不是气温最低的一天,冬至后,尽管太阳光照射时间增加,但地面热量支出仍 多于收入。 所以,地面气温接着降低,到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同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时,天气才会是最冷的时候。

这时大约是在一月中下旬(三九),因而人们才会说“冷在三九”。因为问样的原因,夏至的那天是我国许多地区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局度最尚、太阳辅射最强的一天。

夏至以后,我国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然而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大于放出的热量,热量 在继续缓慢上升,到了 7月下旬前后,大气的热量吸收与放出处于平等的状态,我国的部分地区气温才出现最高,所以有“热在三伏”之说。

三伏三九是拿三伏哪三九?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庚日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的一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三九和三伏什么意思?

三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一般“三九”时最冷。三伏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

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