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春节习俗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大同小异,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无论身处何地的华人,都身着盛装,贴春联,放鞭炮,给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祝福,祈求新年好运;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刻,“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才有了走在回家路上的“春运大军”;春节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大餐、饕餮盛宴。
我的家乡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发源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礼仪较多,有“礼多不伤人”之说,礼多忌讳也多,这一点,我一会儿再告诉大家。在我们这儿,老百姓不说“春节”,说“过年”。
入了腊月,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人们在春节前十多天就开始串亲戚,送节礼了。而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时兴春节后走亲戚。老亲少友,你来我往,很是热闹。节礼五花八门,我小时候一般是一刀肉、饼干、粉条或粉皮。后来条件好了,就送一箱酒、猪肉、鱼、鸡,近几年又增加了奶,果汁饮料或香烟等。送的礼物循环往复,你拿来的礼物我又送到他家去,他再送到另一家,转来转去,礼物经过一番旅游,可能又回到最早的主人家。
我们这儿有一个独特的风俗,用老百姓的话说叫“过油”。所谓“过油”,就是做各种油炸食品,主要是油炸“酥子菜”和萝卜丸子,也有油炸带鱼、油炸整鱼等。酥子菜就是把五花肉或鸡剁碎,和面粉和在一起,调成粘稠的面糊,用筷子挑起一块块的,放入热油锅,炸成金黄色。酥子菜外酥里嫩,是我们这里家家过年的必备品。一般人家都要炸很多“过油菜”,足够吃十天半月的,作为春节后招待客人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过油”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前后。“过油”这天是有忌讳的,就是谁家“过油”,是忌讳有人去串门的。捞出来的第一碗“过油菜”一般要放在香案上供。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打发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了。这天,我们这里俗称“小年”,(但我们这里也有的地方称元宵节为小年的)。南方则把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这一天就开始扫屋,进行卫生大扫除了。辛苦一年了,要干干净净过大年。
腊月二十五,是我们这里赶年集的日子,这个集市,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人们要把过年的一切用品在这一天采购完,否则,就只能等到五天以后的年三十集了。什么鸡鸭鱼肉青菜糕点,什么烟花炮竹香纸春联,什么糖果瓜子,还有家人的新衣服等等,都要置办全了,打发的一家老小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过年时候最忌讳的是有家人哭哭啼啼不高兴,闹矛盾闹别扭的,寓意一年的不顺。
到了年三十,中午十二点之前要先去上坟,把祖先“请”回家过年,大门口要放一根“拦门棍”,意思是把祖先请回家了,防止“祖先”走丢了,一般是过完元宵节后,就把祖先送走,再把“拦门棍”撤掉。下午就是贴红彤彤的对联了。做这些事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放鞭炮。然后就是包饺子了,一般要包够两三天吃的量,因为大年初一集体放假,只休息,不干活。到了除夕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看春晚了。除夕晚上要祭祖。人们把祖先的牌位都摆在正厅供桌的正中央,摆上鸡、鱼、肉,水果、糕点等贡品,倒上美酒,点燃香烛,然后按长幼的顺序依次上香跪拜。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十二点以后,要“发纸”,所谓“发纸”,就是烧香祭拜祖先,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也就是“压岁钱”,放鞭炮烟花,这时候的鞭炮一定要响,时间要足够长,寓意新的一年开门炮响亮,日子一定过得红红火火、长长久久。
祭拜完毕,才能吃年夜饭。这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一顿饭。首先要把第一碗水饺端给长辈吃,大人依次坐定,最后才能轮到小辈,这充分体现尊老孝道的家风传承。
据考证,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席上一般有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年年有余)、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我们这里年夜饭一般都要有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但不称鲤鱼而称呼“红鱼”,为避讳孔子的儿子孔鲤。水饺里一般包几枚硬币和豆腐,谁吃到就说明今后有钱花,有福享。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传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外出务工者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过年不回家,这也使年夜饭成为了空谈。即便能在家吃年夜饭,也都喜欢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这些古老的仪式也被年轻人所不屑。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从这天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我们这里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水饺的习俗(寓意一年得以素净)。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现在拜年都发短信、微信了。
正月初一拜年,也是农村人相互之间解“疙瘩”的天赐良机,同在一个村,“屋连山、地连边”,相互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时,只要进了对方的家门,向供奉的这家人的列祖列宗的牌位磕三个头,一切都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农村人的质朴、厚道在这一刻也显露无遗了。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我们这里对新女婿称为“新客”。岳父、岳母这时也拿出最高的礼节招待新女婿,往往请村干部或村里、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来陪“新客”。新客第一年来岳父家,无论长幼都做“主宾”首席的位置,以示对新女婿的重视。陪新客是个艺术活,既不能让新客喝多了“扶墙”走,这会让主家很难堪,也不能让新客不带点酒色,这说明陪客的人没水平,女儿会在婆家受气,所以要恰到好处,这个“度”其实是很难把握的。
剩下几天里,除了走亲访友外,就是邻里之间相互宴请。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闹花灯,看大戏,热热闹闹的年味方渐渐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