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很多厨师在炒菜时喜欢放很多味精,可以视为是厨师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吧。
我们都知道味精的作用主要是提鲜,在味精没发明之前,如果我们想要一道菜变得味道更加鲜美,我们会用骨头来熬制高汤,再在菜品中加入一点高汤,这道菜的鲜味马上就提上来了。
而现在有了味精这种东西,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熬制高汤,几粒味精一下锅,菜马上就鲜了,但是放几粒味精和放很多的味精其实作用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放的多而更鲜。
也有人担心味精放得多,会致癌,这里必须为味精正一下名。
味精不如酱油、醋的历史悠久,所以相对来说品牌背书就差了一点,但是也不能就这样就给味精安上致癌的罪名。最开始味精不叫味精,叫“味之素”是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在海带里提取了谷氨酸,用来给菜肴提鲜的调味品。
后来在中国的时候,人们以小麦为原料,40吨的小麦,才只能产1吨味精,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味精并不如现在一样是“人见嫌”,反而是一种比较高档的调味品。
后面发现光用小麦提取为味精,这成本上划不来了,所以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乃至于废糖蜜,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看到味精白白的,呈颗粒状就认定人家是化学合成的。
虽然有些厨师知道味精能提鲜,但是他们不知道味精也是有脾气的,并不是什么菜放味精都能提鲜的,比如说,对于甜味的菜肴,放味精并不会让它更鲜甜,会有甜不甜,鲜不鲜的怪味。味精只有和他的“黄金搭档”盐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提鲜的功效。
酸性条件下,味精的溶解度低,鲜味效果下降。
原本很鲜的东西就不要再加味精了,比如海鲜类、鸡蛋等。
碱性的食材,比如豆腐什么的,慎用味精。
虽然味精本身对人体无害,但过量食用会妨碍体内氨基酸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过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