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痛经的机理分两种:
一个是“不通则痛”,属实性致痛,多是由于局部脏腑经络等组织气机闭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二是“不荣则痛”,属虚性致痛,多是由于患者脏腑经络等组织得不到气血精津的濡养所致。
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适合食疗方调理。
实性致痛(一般痛势剧烈,难以忍受,多在行经期间发作)①气滞血瘀型
常在行经前或经期有胁肋部、乳房和小腹胀痛,不喜按压,经量少,经色偏暗,甚者夹有血块,舌紫暗苔少,舌边有时可见到散在的瘀点或瘀斑,脉弦细涩。
治则:行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止痛。
食疗方:香附当归益母粥:取香附15g,益母草30g,当归尾6g,先煎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加水熬粥食用,于行经前1周,每日1次,连续7天。
②寒湿凝滞胞宫型
行经前及经期都会出现小腹甚至腰骶部冷痛,痛势剧烈,喜热,不喜压,一般月经量偏少,色紫暗有瘀血块,兼见手足发凉,舌质色深,舌苔白腻偏滑,脉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止痛。
食疗方:艾叶干姜葱白红糖饮:取艾叶15g,干姜10g,葱白3段,红糖30g,共煎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后饮用,于行经前及经期,每日2次,连续5天。
③湿热壅滞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亦有平时小腹疼痛持续存在,行经前和行经期间疼痛加剧者,一般经量较多,且经期延长,经色紫红,兼有血块,平素带下色黄粘稠臭秽且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食疗方:薏米黄柏砂仁粥:取黄柏9g,生薏米50g,鲜马齿苋20g,鲜鱼腥草20g。先将黄柏煎30分钟,取汁后加水至300ml煮薏米至八成熟时,随后加鲜马齿苋和鲜鱼腥草共煮至熟,可于行经前后服用,每日1次,连续7天。
虚性致痛证 (一般痛势较缓,喜欢揉按,多在行经期间或经后发作)①气血双亏型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揉喜按,月经色淡量少,同时可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心悸失眠多梦,舌淡白,苔薄,脉弱。
治则:益气养血止痛
食疗方:党参黄芪阿胶鸡蛋羹:取党参15g,黄芪12g,阿胶9g,当归12g,鸡蛋一枚。先将党参、黄芪、当归12加水共煎煮30分钟后取汁,加炖化的阿胶,然后做成鸡蛋羹服用。可每日服用1次,时间不限,直至改善症状。
②胞宫虚寒型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甚至连及腰骶部,有酸冷感觉,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便清长,面色黯淡,舌淡白,苔薄,脉沉细弱。
治则:益气助阳,温经止痛
食疗方:二胶膏:龟板胶120g,鹿角胶120g,续断30g,桑寄生30g,桂枝30g,熟地黄60g。以上熬膏,于行经前后服用每日2次,每次6g。
③肝肾精亏型
一般行经后2天左右小腹疼痛,痛势隐隐,兼有腰骶疼痛酸胀,月经经色暗淡,质稀量少,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舌红苔少,脉细弱。
治则:益肾填精,养肝止痛
食疗方:山药枸杞粳米粥:山药15克,枸杞子12g,熟地6g,鹿角胶6g,当归12g,白芍6g,甘草3g,粳米100g。先熟地、当归、白芍、甘草煎煮取汁150ml,然后将山药、枸杞子、烊化后的阿胶和粳米共煮成粥,即可食用。每日1次,早晚空腹服用。
另外痛经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行经前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补充必要的矿物质,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品,以免诱发或加重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