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数头伏,也就是入伏,也叫初伏,四庚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具体怎么算的?
这里的一伏二伏三伏指的是天气炎热的程度,所谓热在三伏,指的是三伏天才是最热的时候,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的意思,即我们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热六邪之中“暑邪”。
根据“夏至三庚”的说法,就是明确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即是入伏的时间。由于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来计算日子,庚是10天干中的第七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结合12地支就确定了每天的纪年。天干10天为一个轮回,地支12天一个轮回。在“夏至”后出现的庚日,不管是庚搭配地支中的哪一个,都是庚日,比如,庚子,庚寅,庚卯都算庚日。然后,在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叫入伏,
2020年7月6日至7月16日为初伏
也是入伏,10天。第二个庚日至第三或第四庚日叫中伏。中伏有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关键在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叫末伏。而入伏至中伏,再由中伏至末伏的这段时间,也就是30天或40天就是三伏天。
伏天为30天,如果中伏为20天则三伏为40天,
所以,头伏和末伏各有10天,中伏有10天或20天。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三伏总共30天,不然三伏总计40天
根据这一套计算方法,下次自己就可以看夏至之后的庚日来推算入伏,中伏,末伏天的日子了。
入伏后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农村有很多关于三伏天的风俗:
在饮食上,北方地区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上海有“头伏馄饨二伏茶”、
杭州有“头伏火腿二伏鸡”、
徐州“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等等。
各地的风俗并不一样。
另,